MCPLive > 杂志文章 > 个性、魅力 DIY 2.0时代来临

个性、魅力 DIY 2.0时代来临

2011-11-11邓斐《微型计算机》2011年10月下

1997年,《微型计算机》从台湾省引入了一个概念,将用户自行购买配件,组装兼容机的行为称之为“DIY——DO IT YOURSELF”。于是渐渐地,DIY一词被大量的用户和玩家所熟知,并风靡内地,DIY文化也由此诞生。

从1997年到2011年,DIY文化通过不断进化和演变,到今天已经明显呈两极分化趋势。一部分用户在装机时,仍然像DIY兴起之时那样,尽可能地追求性价比。而另一部分人群在装机时,开始明确自己的需求和应用,有针对性地购买各种配件。

于是我们听到:“我要购买HTPC”、“我要3D显示游戏电脑”、“我要买三屏电脑”、“我要买玩《魔兽世界》的电脑”……甚至还有一些用户仅仅是为了“好看”,就组装一台天价电脑——这也是一种个性需求驱使的新PC攒机理念,我们将这种根据个性化需求而装机的行为称之为“DIY 2.0”。

在各种应用并存的DIY 2.0时代,超频和游戏是两种主要的应用。不过即使是同一种应用,由于用户的需求和喜好不同,终PC的配置差异也很明显。例如同为超频应用,极限超频玩家就以打破世界纪录为目的,会挑选诸如EVGA X58 Classified 4-Way SLI、ROG Rampage Ⅲ Black Edition、技嘉X58AOC等主板。这类为超频而生的顶级主板采用数字供电或者数模供电,为极限超频提供更精确的电源控制;BIOS为超频进行了优化,可调选项丰富;低温下的性能表现出色,适合极限超频。另外,针对游戏应用而生的DIY 2.0时代的产品,如具备减少网络延迟、提高网速的技嘉G1-Killer主板和强调精准声音定位的多声道物理耳机等产品也应运而生。

综上,玩家个性化的需求必经由DIY 2.0来满足。而厂商也在这个时代不遗余力地调整战略,推出越来越多的个性化产品。于是我们看到各种机械键盘、多屏显示、内建阵列型SSD等新产品粉墨登场。一个好玩、个性、充满魅力的DIY 2.0时代开启了。

宽屏引领LCD发展的潮流

“一眼看去,2006年的显示器市场似乎只有一个热点”——这是2006年《微型计算机》对当时显示器市场的评价。的确,当2006年LCD已经成为主流产品时,一个全新的概念开始出现。它悄然改变着LCD市场发展的方向,这个概念就是宽屏。

厂商推出宽屏的深层次原因,其实是宽屏更节省成本。为了让用户接受宽屏这个新事物,厂商竭尽全力挖掘宽屏的卖点:“人眼的视觉范围实际上并非接近正方形,而是宽长方形,因此宽屏显示器看起来比正方形更符合视觉标准;宽屏尺寸更接近黄金分割比例:0.618。”作为消费者来说,宽屏是很新奇的,虽然一些消费者还在咨询“宽屏是不是会把图像压扁”之类的问题,但已经体验到宽屏的用户立即感受到了宽屏的好处。“一开始用宽屏还是不太习惯,主要就是觉得屏幕变扁了,一些老游戏没有合适的分辨率。”一些用户在回忆初次接触宽屏时的感受时,还是认为不太习惯。

不过消费者对宽屏还是相当热情,在经历了很短时间的青涩期后,宽屏迅速火了。先引爆市场的是19英寸显示器,长宽比为16∶10,标准分辨率1440×900。

从此,宽屏一发不可收拾。而更大的20英寸宽屏在19英寸宽屏出现几个月后就开始推广销售,价格也不算太贵。但由于20英寸宽屏较小的点距(分辨率为1680×1050)不太符合消费者视觉习惯,因此没有活跃太久。随后的22英寸宽屏、24英寸宽屏和今天看起来都有点“巨无霸”的30英寸宽屏的出现,让宽屏显示器的尺寸终于赶上了电视机。尺寸是一个方面,更大的尺寸也没有改变宽屏显示器发展的产业问题,反倒是另一个数据的出现,给市场带来了一场争议。

未来的显示器还会随着影片格式的变化变得更宽吗?图为21:9的超宽屏显示器。
未来的显示器还会随着影片格式的变化变得更宽吗?图为21:9的超宽屏显示器。

在16∶10火了一段时间后,进入2009年的消费者突然发现,宽屏变得更“扁”了。新的宽屏规格是16∶9,相比16∶10更扁一些。而之所以变得更扁的原因,宣传中也还是那几条:16∶9和诸多大片的长宽比一样,特别支持1920×1080这个高清影片的惯用规格,适合观看影片,更宽的视野符合人眼比例等。事实上,答案仍然是:成本。在升级到更新的六代线和七代线后,切割16∶10的玻璃基板利用率比16∶9低。再加上1080p规格的出现,因此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急于压缩成本的厂商就决定推广更为经济的16∶9而放弃16∶10规格。根据目前的液晶面板发展情况来看,除了在部分产品型号上还有16∶10的销售外,绝大部分新品特别是大尺寸新品都会转向16∶9尺寸。而16∶9由于成本降低,价格也比相近尺寸的16∶10便宜一些,这也算是另一种补偿吧。

今天,我们再去电脑城的时候,几乎已经看不到非宽屏的显示器销售了,宽屏几乎占据了全部显示器市场。不过目前的宽屏还存在规格的不同(16:9和16:10),屏幕材质的差异(TN、VA、IPS等)以及尺寸大小的更迭。从19 英寸到22英寸、24英寸,又出现了21.6、23.6等16∶9的尺寸,让宽屏显示器市场显得很红火。

同时,宽屏的普及也成为了高清视频逐渐兴起的一个有力推动要素。

双核 多任务计算时代来临

重庆的五月已经开始热起来,2005年的5月份,电脑城的不少装机员开始接到用户的咨询:“有没有双核处理器卖?”。实际上,很多装机员根本没有听说过双核心处理器,他们只知道Pentium 4中的某些型号,会在启用超线程技术后,在任务管理器中被识别成两个“核心”—实际上是两个线程而已。除此之外,双核心处理器,只有那些卖服务器产品的商家才有,仅此而已。

装机员无法回答的问题,也正是业界即将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大部分装机员遇到这个问题的10个月之前,即2004年10月21日,贝瑞特已经在会场的6500名技术人员、记者和专业玩家面前单膝跪地,用诚恳而令人惊叹的方法,完成了一个惊人的举动。贝瑞特当时说:“我们未履行对客户的承诺(推出主频为4GHz的Pentium处理器),深感愧疚。”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半导体厂商、市值1800亿美元的英特尔的CEO,贝瑞特的下跪,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还是一个时代的开始。贝瑞特的下跪,证明了英特尔单核心、高主频发展计划的流产,也证明了单纯依靠频率发展的时代结束了。CPU的技术规格发展,急需寻求一条新的出路。

当时,随着用户需要进行多任务操作的增多,单核处理器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单核处理器仅依靠内部的中断机制来调节处理次序,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了。与此同时,英特尔也取消了生产4.0GHz的“Tejas”单核处理器的计划。因为要达到这个频率,电压和功耗都将大幅提升,需要体积更大的散热器来控制它,这不是英特尔想要的。而双核处理器对提升处理器性能和解决用户实际的需求是好的,这也是英特尔与AMD推出双核处理器的真正原因。

对双核的发展情况,当时还在担任英特尔CEO的贝瑞特有一段评价:“双核战略是对以上标准(指工艺的发展情况)好的回答,英特尔将于明年(2006年)推出基于台式机、服务器及笔记本电脑三种类别的双核及多核处理器。预计到2006年,70%的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芯片将是双核产品,85%的服务器产品将会是双核或多核。”接下来的事情就显得相当顺理成章了,2005年,英特尔和AMD都在准备发布各自的双核心产品。此时的AMD,在英特尔面前的确相当硬气,因为它很有可能继首次推出1GHz处理器后,再次首发第一款双核心处理器。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AMD的准备相当充分,早早就开始公布双核心处理器的信息和兼容列表。因此业界纷纷推测,AMD很有可能首发第一款双核心处理器。当然,英特尔自然无法再忍受AMD的继续“独美”,决定在AMD之前抢先发布产品。虽然英特尔遇到了很多问题,但大佬就是大佬,架构落后没关系,英特尔干脆直接将两颗Smithfield核心封装在一起,推出了双核处理器,也算是交出了一份答卷。业内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一颗火炉就够让人烦了,两颗还得了?”英特尔也考虑到了这些问题,因此通过调整工艺和其他手段,使双核心产品得以顺利生产。2005年5月26日,Pentium D正式上线。这仅仅比AMD既定的双核处理器发布时间早5天。

Pentium D是早上市的双核处理器,它是由两颗Smithfield核心封装在一起形成的。
Pentium D是早上市的双核处理器,它是由两颗Smithfield核心封装在一起形成的。

虽然AMD慢了一拍,但显得很“淡定”,淡然地表示产品性能才是王道,并在随后的时间推出了备受关注的Athlon 64 X2 3800+,被众多媒体誉为“性能好的入门级双核处理器”。同时,它还在积极准备一场市场宣传战,这就是“真假双核论”。当然,AMD并没有明说对手的双核心是假双核,只是在不同的场合强调自己的产品是真双核。理由是AMD的双核是“一整块”晶圆。众所周知,英特尔的双核心CPU是两块独立的单核心晶圆封装在一块基板上,是“两小块”晶圆。这场超级火热的宣传战成为很多玩家辩论乃至争论的热点,直到今天还被很多玩家津津乐道。

未来的CPU核心将会越来越多,但也终究有一个终点。图为英特尔研究的超级多核处理器的晶圆,单芯片就能达到万亿次浮点运算能力。
未来的CPU核心将会越来越多,但也终究有一个终点。图为英特尔研究的超级多核处理器的晶圆,单芯片就能达到万亿次浮点运算能力。

英特尔第一代双核处理器Pentium D的表现并不是很好,但庞大的产能和市场宣传让英特尔并没有感到太大压力——虽然此时AMD一度占据了接近3成的市场份额,这是“A、I战争”以来从未有过的。很快,2006年下半年,感到威胁的英特尔就推出了第二代双核心处理器——Core 2 Duo系列,采用了英特尔全新设计的架构,在性能功耗比方面有着前所未有的优秀表现。Core 2 Duo系列一出场就彻底扭转了市场竞争的态势,英特尔开始逐步掌握主动并开始收回失去的市场份额。Core 2 Duo的诞生以及英特尔和AMD随后推出大量细分市场、面向中低端用户的双核心处理器正式拉开了双核心产品全面普及的大幕。包括Pentium E2140、Athlon 64 X2 5000+等超值性价比产品纷纷大量出现在市场中,双核心产品价位也首次下沉到500元以下的中低端市场。至此,双核心彻底普及,多核时代的大门也渐渐打开。

时至今日回想起来,双核处理器给消费者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对用户来说,双核心产品在实际使用中带来了更为流畅的使用效果、更少的等待时间和更快的处理速度。在软件为双核心甚至多核心优化后,实实在在的性能提升让玩家和用户真的感到物有所值。目前,绝大多数新游戏都开始为双核心处理器进行优化。而从双核处理器开始,CPU之战也告别了单纯的频率恶性竞争,转向了核心与效率的良性竞争局面。

分享到:

用户评论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