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PLive > 杂志文章 > SATA Express技术前瞻分析

SATA Express技术前瞻分析

2013-03-12窦乐《微型计算机》2013年2月下

架构解析——What is SATA Express

首先要说明的是,SATA Express是纯粹基于PCI-E总线的,在其中并没有任何的SATA链路层和传输层,因此在其中不存在任何的传输转接损耗——这就意味着用户可以完整地享受到PCI-E总线的全部性能。大家可以这样理解,有了SATA Express,现在的HDD或SSD就可以像显卡一样直接插在PCI-E插槽上使用。SATA Express将直接使用PCI-E带宽而舍弃现有的SATA总线架构与物理层设计。那么,相对于SATA 6Gb/s,SATAExpress到底做了那些技术与设计上的改变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图4中所示为SATA Express的物理层结构图。从硬件模型图上,我们可以较清楚地看出,所谓的SATA Express,其核心技术就是在主控端通过PCI-E总线,借助特殊的接口设计实现对SATA和PCI-E设备的完全兼容。而要让SATA和PCI-E存储设备能在同一电气环境的平台下完全兼容,在物理层接口的设计选择上就有讲究了。从已有的技术来看,有两种标准可以作为SATA Express设备的的物理层设计规范,其一是AHCI,另外一个则是近来在PCI-ESSD上风风火火的NVM Express(NVMe)。

从图5的路径1中可以看到,对于传统的SATA设备来说,AHCI就好比一个总线适配器(Hosts Bus Adapter,HBA),而且大多数情况下A HCI控制器内建在主机的芯片中。在这种工作模式下,应用程序首先经由PCI-E或其它系统总线与AHCI HBA会话,再经由SATA链路层与PH Y物理层通道与SATA设备通信。

而对于SATA Express设备来说,其工作模式目前有两种选择,其一是SATA Express/AHCI,另一种则是SATA Express/NVMe。其实这两种工作模式下的设备,你都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基于PCI-E的插卡式设备。所不同的是,在设备端,其中之一集成的是A HCI控制器,而另一个则集成的是NVMe控制器。

首先来看SATA Express/AHCI模式(图5 路径2)。在这种工作模式下,应用程序首先在主控端通过AHCI驱动与PCI-E总线接口通信,然后经由SATA Express接口以及基于AHCI的物理层(设备端)与SSD等设备进行互动。相比之下,数据在系统主控端依赖的是PCI-E总线,而AHCI控制器则被集成在了终端设备上,此时的终端可被视为一个AHCI设备。显然,这种模式的大好处就在于它在本质上仍是基于AHCI物理堆栈架构的通信方式,因此在驱动上可以和现有的SATA/AHCI设备相关驱动保持完全一致,可以实现对旧设备的完全兼容,大大降低厂商在产品设计研发上的难度。不过这样做的缺陷也同样明显,那就是由于AHCI的物理架构已经比较陈旧,而且AHCI开发之初是为了提升HDD的潜能,并未专为SSD这种高速存储而优化设计,因而尽管有高速PCI-E总线的辅助,它仍然可能无法达到佳的传输性能,在对PCI-E带宽的利用率上也应该无法达到极致。

再来看SATA Express/NVMe模式(图5路径3)。在这种模式下,终端设备中必须集成NVMe控制器,并需要在主控端安装NVMe驱动以顺利实现设备与系统的正常通信工作。在具体的工作方式上,SATA Express/NVMe与SATA Express/A HCI基本类似,唯一的差别在于驱动不同。在主控端的系统中,应用程序是通过专用的NVMe驱动与设备进行通信。由于是全新的架构,N VMe无需像SATA Express/AHCI一样需要考虑与之前的设备之间的兼容性问题,而将精力都放在了如何提升SSD的性能上。因此,SATA Express/NVMe凭借更先进的指令执行效率和专为PCI-E而优化的设计,在性能上要胜过SATA Express/AHCI一筹,可以实现对PCI-E带宽的极限利用,而且用于SSD等存储设备还有更高效的指令执行效率。不过相对来说,它的兼容性就非常差,几乎都需要全新的设计,对于传统SATA设备不可能实现兼容,在驱动方面也需要重新安装,而不能像SATA Express/AHCI设备一样在系统集成驱动支持下即可顺利工作。

目前SATA-IO为SATA Express规划了这两种工作模式,但到底后哪一种会胜出,或者说二者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存,这恐怕还得取决于SATA-IO终的决定,以及各大厂商的产品设计推广需求了。不过就笔者的观点而言,SATA Express/AHCI模式的优点更胜一筹,关键是对现有SATA设备的兼容性更是其中大的亮点,恐怕在SATA Express的初期乃至中期的话,它应该会占有主导地位。

图5 :SATA Express硬/软架构及协同工作原理图
图5 :SATA Express硬/软架构及协同工作原理图

图6:借由SATA Express接口,各种形态的设备将被有机整合在一起。
图6:借由SATA Express接口,各种形态的设备将被有机整合在一起。

图8:不同颜色的两种SATA Express接口兼容性是不一样

图8:不同颜色的两种SATA Express接口兼容性是不一样

图9:SATA Express的PCI-E数据线都快有IDE数据线的大小了
图9:SATA Express的PCI-E数据线都快有IDE数据线的大小了

图7:AHCI与NVMe性能指标对比列表
图7:AHCI与NVMe性能指标对比列表

SATA Express来了,SATA为何还会长期存在?
SATA Express来了,SATA为何还会长期存在?

图10:正是因为SATA Express具有兼容并包的特色,无论是SATA设备还是PCI-E设备,都能在SATA Express上顺利使用。
图10:正是因为SATA Express具有兼容并包的特色,无论是SATA设备还是PCI-E设备,都能在SATA Express上顺利使用。

图11:预计将在2013年中后期发布SATA 3.2标准,其中就有SATA Express。
图11:预计将在2013年中后期发布SATA 3.2标准,其中就有SATA Express。

接口详解——兼容与高速并存

在着手开发SATA Express规范的同时,SATA-IO也同时成立了SATA Express的数据线与插槽设计工作小组。从目前SATA-IO发布的资料来看,在SATA Express上,将可能存在两种规范的接口(图8、图9)。

SATA-IO为SATA Express规划的第一种是基于蓝色调的全兼容接口。这种接口将可以实现对现有SATA设备的完全兼容使用,同时它也可以接纳全新设计的SATA Express PCI-E数据线。该接口在每个端口的电路设计上多出了一个针脚,这是专门用于检测端口插入的是传统SATA数据线,还是全新的SATA Express PCI-E数据线。检测结果将被反馈到系统中,系统再根据检测结果对插入的设备进行定性分析,并调整相应的工作模式。

另一种使用黄色调的SATA Express接口则在蓝色兼容接口的基础上增加了防呆凸点设计,由于这个凸点的存在,因此现有S ATA数据线将无法插入这种类型的SATA Express接口。很明显,SATAIO提出这种设计就是专为SATA Express/NVMe而准备,专门针对追求极速的SSD等设备而作,不考虑兼容性问题。

在接口的类型上,初期的SATA Express将会存在两种规格,分别是SATA Express PCI-Ex1和PCI-Ex2,带宽分别为8Gb/s和16Gb/s。相信大家看到这里就应该能够明白,这是根据接口使用的PCI-E 3.0通道数的不同而做出的区别。而在数据线端,SATA Express也将根据速度的不同而区分为PCI-Ex1数据线和PCI-Ex2数据线。

可以预见的是,对于现在的存储市场而言,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仍是H DD机械硬盘,而机械硬盘固有的性能瓶颈也决定了SATA Express接口在其上还暂时无用武之地,SATA 6Gb/s仍将是主旋律。目前来看,要将HDD机械硬盘从SATA 6Gb/s直接更新到SATA Express是不现实的,所以厂商们必须要保证对SATA 6Gb/s接口的HDD兼容的话,在主板上使用PCI-E/SATA兼容的SATA Express接口是好的选择。

SATA Express,前景可期

目前SATA-IO还在对SATA Express做后的讨论与定案,而其标准的正式发布,估计快也要到2013年中后期了。不过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分析,我们应该能够看出,SATA Express的大改变就在于实现了从传统SATA环境到PCI-E的转变。而SATA Express想要在后期再做出性能上的调整也非常简单—只需要增加PCI-E的通道数量,就能继续提升带宽,升级也非常方便。

SATA Express的主要意义在于为高速SSD和混合硬盘等存储设备提供更高性能的应用环境,对这部分高速存储设备而言,SATA Express有很大的意义。而SSD在结构上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它有着“无限”提升速度的可能性。因此,笔者认为,依托SATA Express,未来的SSD又将会进入一个竞速时期。而这一切,应该在SATA Express正式发布之后就能看到苗头。当然,主板厂商对于SATA Express的支持快慢也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如果业界动作快的话,在SSD领域,SATA Express取代SATA 6Gb/s成为主流,完全是可期的事情。

编者注:本文所有引用的资料皆来自SATA-IO的官方网站目前所公布的资料。目前SATA Express尚未正式发布,因此SATA Express的终形态与技术参数或许会与本文有所出入。

分享到:

用户评论

共有评论(3)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