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PLive > 杂志文章 > 摆脱电源线 无线充电全面解析

摆脱电源线 无线充电全面解析

2012-10-26张健浪《微型计算机》2012年10月上

电磁感应的“Qi”标准与磁共振的“WiPower”标准

无线充电技术要实现广泛的商用化,设备标准化工作显然是关键,毕竟智能手机及充电产品林林总总、数不胜数,如果没有标准的统一规范,将无法在兼容方面达成一致。

第一个亮相的标准就是由无线充电联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WPC)在2010年8月推出的“Qi”标准,WPC联盟成立于2008年,其目的是达成无线充电技术标准的统一,并确保任何成员公司之间的产品兼容性。WPC联盟的成员目前已经超过100多家,大量的手机厂商(摩托罗拉、诺基亚、RIM、三星、LG等)、芯片制造商(飞思卡尔、德州仪器)再到无线运营商(威瑞森无线、日本NTT DoCoMo)都是WPC的成员,在目前拥有主导地位。

WPC的标准称为“Qi”(发音为“chee”,即中文的“气”,代表生命力这个概念),它采用的技术方案就是传统的电磁感应式。在标准颁布后,第一批具有Qi无线充电功能的产品在2010年底率先推出,HTC、韩国LG、摩托罗拉、三星、富士通(Fujitsu)、NEC(即日本电气)及夏普等公司也先后制造出内置 Qi无线充电功能的智能手机产品,但当时业界的注意力都放在智能手机的硬件和OS上,无线充电功能一直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广泛使用。

超级本作为充电站,可以随时随地为智能手机充电。
超级本作为充电站,可以随时随地为智能手机充电。

造成这种情况的另一个原因就在于充电设备的滞后,在我们前面的介绍中,大家应该清楚电磁感应式充电大的弊端在于对位置要求很高,对此Qi标准也明确规定了三种解决方案,分别为:可移动式线圈、多线圈和磁铁吸引方式。

松下和三洋是可移动式线圈方案的代表者,他们将充电底座的线圈设计在一个可移动的伺服机构上,当设备放在充电座上后,检测机构将位置信号及时传送给底座的控制系统,然后驱动伺服机构、将底座线圈移动到设备的正下方,使得两个线圈高度重合。显然,这种方案可以做到很高的能量效率,但充电底座的设计过于复杂,一旦伺服机构无法正常工作,整个充电座便因此报废。与这种方法不同,Maxell、Energizer的多线圈设计就比较高明,它们为充电座设计了多个线圈构成的线圈阵,当设备放在上面时,与接收端线圈重合面积大的线圈会处于激活状态,从而实现小范围的自由放置。这套方案固然无法做到效率完美,但胜在可靠性高和成本低廉。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底座线圈中央放置一个强磁铁。当设备放在附近时,在磁铁的作用下,设备上的接收线圈可以与底座线圈的位置相吻合,这也是比较讨巧的一种方案,它的开发者是安利旗下的Fulton公司。

Intel的无线充电模块具有较小的尺寸,可直接整合于主板。
Intel的无线充电模块具有较小的尺寸,可直接整合于主板。

Qi标准大的问题在于成员太多,彼此都要顾及相互利益,而手机厂商又缺乏热情——对智能手机厂商而言,支持无线充电技术会给设备开发带来麻烦,并面临一些诸如发热量高、电池寿命有限的不必要风险,所以它们对于无线充电技术兴趣不高。因此,在Qi标准推出之后的两年内,都不见手机厂商有太大的动作。直到今年9月份,诺基亚发布的Windows Phone 8平台智能手机Lumia 920身上,我们才看到Qi标准获得公开支持。诺基亚也为Lumia 920带来了配套的充电板,充电板本身则采用USB接口来供电。

相比之下,配件开商对于Qi标准却高度支持,这显然是一块利润新蓝海,许多设计和功能各异的充电板已经箭在弦上。不出意外的话,我们将在一年内看到这些产品大量上市。

作为智能手机业的两大重量级巨头,高通(Qualcomm)和三星(Samsung)对QI标准并不感冒,他们认为位置受限令该标准丧失了无线充电的方便性,这两家公司在今年5月份宣布成立了一个名为“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A4WP)”的新组织,选择了位置自由度高、可同时充电多个产品的磁共振技术作为标准方案。A4WP涉及的领域还有汽车、家具、芯片、流通等。

A4WP将这套方案称为“WiPower”,除了针对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外,它还将实现对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A4WP虽然尚未公布详细的标准细节,但它对QI构成的挑战已显而易见:三星是世界上大的智能手机厂商,而高通又是大的芯片供应商,加上磁共振技术自身又具有显著的优势,一旦进入成熟阶段,将会对电磁感应的QI标准构成全面的挑战。大概也是意识到这一点,WPC联盟近来也开始将磁共振作为可选的标准之一,如果没有太大意外的话,磁共振可能会成为无线充电的主导技术。

借助超极本之力:英特尔的无线充电方案

这一次,无线充电技术充当了超极本和Atom智能手机桥梁的作用。

Atom Z平台大的优点在于性能强劲,大的缺点则是功耗较高、导致电池续航力短,虽然英特尔通过领先的半导体工艺来降低芯片功耗,但X86架构的先天限制让它很难同ARM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即便实力与ARM产品相同,智能手机厂商又凭什么支持Atom呢?毕竟没有足够大的诱惑,很难说服手机厂商改投英特尔门下。

Intel无线充电方案配备了强大的辅助软件
Intel无线充电方案配备了强大的辅助软件

无线充电技术便扮演了推动者的角色。英特尔选择低效率的微波谐振技术,原因就在于这项技术具有好的空间自由度,手机可以在充电设备附近任意放置,都能实现正常的充电任务。同时,英特尔巧妙地利用了自身在笔记本电脑上的资源,将笔记本电脑、尤其是超极本作为无线充电平台,用户根本无需再额外接一个USB端口的充电板,就能直接为手机充电。同时,连续不间断充电的方式,也让Atom平台手机永远不会有电力匮乏的忧虑,巧妙地弥补了该平台耗电量稍大的不足。

英特尔计划在2013年推出这套无线充电系统。日前,它已宣布与IDT(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达成合作:IDT将在年底前出样该共振接收器芯片,2013上半年供应发射器IC样片,双方共同针对超极本、PC、智能手机以及独立充电器等产品推出对应的无线充电参考设计。根据英特尔目前的方案,整合于超极本的发射器尺寸在7cm×3cm左右,采用USB 2.0总线供电,高提供15瓦能量,发射器一般被设计在笔记本的左侧或者右侧,它本身散发的热量则由一体式的散热器解决。

除硬件之外,英特尔还专门为此无线充电系统设计了配套的软件——软件提供了检测充电设备、智能控制充电、设备位置校验等功能;更为强大的是,该软件可以控制发射端的电磁波发射范围和方向,可以充分保证无线充电的效率。

结语

任何一种给人们带来方便的技术,总是会受到大众的欢迎,无线充电技术的到来,让智能手机摆脱了后一条线缆的羁绊,我们能预见到无线充电将会成为主流的应用方式,传统的充电线缆则会成为必要的补充。

倘若我们深入分析,便很容易在这三种流行的无线充电方式中辨明优劣:电磁感应体系的QI标准,固然拥有很高的能源效率,但使用不便是它的致命伤;基于磁共振的WiPower技术以其灵活的使用方式、可靠的效率以及大功率支持等方式,有望获得更广泛的支持。而英特尔的微波共振技术,尽管效率低、但使用上为方便,尤其将超极本、智能手机捆绑一体的优势增色不少,只要今后Atom Z平台表现得不太差,在智能手机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分享到:

用户评论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