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PLive > 杂志文章 > HISTORY 失落的历史

HISTORY 失落的历史

2011-11-14《微型计算机》整理《微型计算机》2011年10月下

1.MS-DOS是山寨货?

仿照CM/P开发了QDOS的蒂姆·帕特森
仿照CM/P开发了QDOS的蒂姆·帕特森

1973年,毕业于华盛顿大学的加里·基尔代尔(Gary Kildall)被英特尔聘请做技术顾问,浓厚的兴趣加上充足的条件,促使加里·基尔代尔编写了CM/P操作系统。1980年,英特尔发布了8086处理器。与此同时,IBM董事会刚通过了进军PC市场的计划,要求PC项目组在一年内开发出操作系统。此前与IBM有过项目合作的比尔·盖茨(Bill Gates)率先知道了IBM的计划。他没把DOS放在眼里,大方地把这笔“生意”介绍给了加里·基尔代尔。

当IBM带着协议书找加里·基尔代尔时,骄傲自大的他驾着小飞机兜风去了,只派他太太与IBM谈判。比尔·盖茨得知谈判失败的消息后决定与IBM合作。一次偶然的机会,比尔·盖茨的朋友保罗(Paul)打听到圈内已经有一个名为QDOS的系统,它是由一名年仅24岁的程序员蒂姆·帕特森(Tim Paterson)仿造CM/P编写的,恰好符合IBM PC的设计要求。比尔·盖茨花7.5万美元向蒂姆·帕特森购买了QDOS,此举奠定了微软的未来。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时,许多千里马就埋没在了历史里。在比尔·盖茨眼里,加里·基尔代尔的CM/P就是千里马。终比尔·盖茨做了伯乐,成全了MS-DOS。俗话说“高明艺术家抄袭,伟大的艺术家剽窃”,不是吗?

2.iPad先于iPhone?

一天,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像平常一样坐在沙发上思考。脑海浮现了这样一个创意:一块显示屏+虚拟键盘、多点触摸、无处不在的网络。哇,太酷了!史蒂夫·乔布斯顿时惊喜,立刻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公司的工程师。6个月后,工程师为史蒂夫·乔布斯献上了一台非常棒的设备——Safari Pad。

史蒂夫·乔布斯拿到Safari Pad后,做出了一些惯性的滑动操作。“天呐,我们可以用这家伙开发一款手机。”2007年,iPhone正式发布,横扫了整个智能手机市场。在Safari Pad与iPhone技术积累的基础上,苹果又成功研发了iPad并于2010年推向市场。若把iPad的故事比作人类进化过程,那么iPhone发布时,人们惊异于“人类”太完美,仿佛从天而降,中间缺少演变的痕迹。在进化论中,猿类进化成人类之前有一个关键的突破阶段:“直立人”阶段。当苹果2010年的那场发布会结束后,人们终于明白了,原来iPad就那个神秘的“直立人”!

3.阴差阳错的Macintosh

品牌价值超过1500亿美元的Macintosh——开始却并不打算叫这个名字。世人皆知,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喜欢吃苹果,但许多人却不知道,苹果公司还有位更爱吃苹果的人——杰夫·拉斯金(Jef Raskin)。

Mcintosh音响公司的商标,比苹果的“Macintosh”仅少了一个字母“a”。
Mcintosh音响公司的商标,比苹果的“Macintosh”仅少了一个字母“a”。

1978年,杰夫·拉斯金带领他的团队研发了一款定位消费市场、价格合理且易用的电脑,他想以自己喜爱的加拿大苹果品种Mcintosh为这个伟大的机器命名。岂料杰夫·拉斯金经常光顾的那家水果店一直以Macintosh来拼写这种苹果,杰夫·拉斯金以为这就是正确拼法,所以在注册时写成了Macintosh。这是民间流传得很广的一种说法。

Macintosh由来的另一则典故则是当杰夫·拉斯金兴冲冲地想注册Mcintosh时,却发现已经有一家音响公司已经抢注了它。无奈之下,杰夫·拉斯金只好临时加了个“a”,成全了如雷贯耳的Macintosh。

我们习惯于把目光聚焦在CEO、创始人等这种高层人物身上,却往往忽略了那些在幕后殚精竭虑的设计师。苹果这座摩天大厦既非一日建成,也非一人缔造。正是有了两个爱吃苹果的人,才成就了公司今天的辉煌。

4.天下硬盘出IBM

早在PC之父亨利·爱德华·罗伯茨(Henry Edward Roberts)的第一台电脑Altair闻名世界之前,IBM就已经研发出了现代硬盘的雏形。这种硬盘采用铝合金作为底盘,表面附有磁性记录层。爱好枪械的IBM工程师以当时出名的一种来复枪名称“温切斯特”来为这个硬盘命名。不久之后,这把“来复枪”轰开了个人电脑的普及大门。

IBM的温切斯特技术,使得搭载该技术的硬盘成为了个人电脑的标配,并极大地推动了配件制造商。20世纪80年代成立的迈拓和昆腾两家存储巨头,都以温切斯特硬盘作为技术标杆来发展。之后,IBM研发MR技术使磁头灵敏度和存储密度大幅度提升。IBM在技术上的突破不仅巩固了硬盘的地位,也更为苦无建树的其它硬盘厂商们找到了发展方向。

在随后的年代里,不管是老将迈拓、昆腾,还是新秀希捷、西部数据,都致力于提升硬盘的磁头存取速度和盘片密度,研发出了性能优秀的产品。

磁盘存储系统RAMAC的发明人雷诺德·约翰逊与硬盘开山鼻祖——IBM 350 RAMAC
磁盘存储系统RAMAC的发明人雷诺德·约翰逊与硬盘开山鼻祖——IBM 350 RAMAC

时过境迁,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老硬盘厂商们因为市场运作的原因,有的没落,有的崛起,有的逃脱不了被收购的命运。但回顾起这段峥嵘岁月时,他们都不会忘记那位曾给他们挖过井、引过路的导师——IBM。

5.Xerox PARC实验室

中国功夫博大精深,少林寺更是被视为中华武术传承与发扬的中心。而在IT界中,也暗藏着这样一个“少林寺”。若没有它,世上可能不会出现IBM PC;如果没有它,世上也可能没有微软;如果没有它,互联网不知道要推迟多少年才会出现。它就是Xerox PARC实验室。

成立于1970年的PARC实验室先发明了个人电脑、互联网、激光复印机等。个人电脑涉及的很多技术都由PARC实验室先开发。只可惜,Xerox公司并没用好这些技术,不懂得利用它们为公司盈利。PARC实验室发明了第一台PC,但真正在市场上发布第一台PC的却是IBM;PARC实验室研发了鼠标、GUI,却被苹果公司用在Macintosh电脑上;PARC实验室发明的“WYSIWYG(所见即所得)”文字处理软件,结果被微软用在Office办公软件并大获成功。

Xerox PARC实验室里研发的第一台PC拥有图形界面,但并未被世人所知。
Xerox PARC实验室里研发的第一台PC拥有图形界面,但并未被世人所知。

如今,PARC实验室早已从Xerox公司脱离,活力大不如前。但翻阅尘封的历史卷轴,Xerox PARC实验室对IT发展所做的贡献可谓居功至伟。PC的少林,它当之无愧!

6.探索16∶9的由来

20世纪80年代初,大卫萨诺夫研究中心的电视通讯部研究经理肯斯(Kerns)被
邀研究电影屏幕的长宽比问题。肯斯用铅笔在纸上画出了所有通用的屏幕长宽比,并把每张重复叠加。一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这些矩形都可以被一个1.77比例的矩形框所包围,而所有矩形的边缘也同时包围着一个较小的1.77比例的矩形。1984年,16∶9的长宽比被电影和电视工程师协会工作组一致接受。

肯斯(Kerns)的电影银幕长宽比解决方案
肯斯(Kerns)的电影银幕长宽比解决方案

而液晶面板厂商则发现16∶9的切割方式非常经济,材料利用率高。为追求利益大化,16∶9的宽屏面板陆续带着“黄金分割”、“全高清”、“点对点”等宣传语袭进IT卖场。这一“骗局”给厂商追求利润大化的本质蒙上了一块遮羞布。

有人说,眼睛横着长是有原因的。这仿佛为宽屏的诞生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虽然现在人们还在为屏幕的比例争论不休,但值得肯定的是,显示比例已稳固下来,未来也不会有太大变动,人们已经习惯享受宽屏所带来的视觉享受。

7.键盘排列是为了不顺手

1860年,美国的克里斯托夫(Christopher)与索尔(Saul)等几位朋友共同发明了打字机。出于常理,克里斯托夫很自然地把英文键按字母顺序排列在键盘上。这种打字机的键帽回弹速度较慢,若击键太快,则两个字键会绞在一起。

既然不能改变按键的回弹速度,为什么不想办法降低打字速度呢?克里斯托夫粗略统计出英文当中常用的字母,然后将常用字母键分配给笨拙的小手、无名指操作,设计出了“QWE.TY”键盘。1873年,克里斯托夫将此打字机的制造权转让给了雷明顿与桑斯公司。雷明顿的工程师过对该打字机进行了改造,于1878年发布了“QWERTY”布局键盘的打字机,也就是现今电脑键盘的排列布局。

克里斯托夫研发的“QWE.TY”布局键盘是现今键盘的前身
克里斯托夫研发的“QWE.TY”布局键盘是现今键盘的前身

如果要评比IT史上伟大的逆向思维,“QWERTY”键盘一定榜上有名。如果我们善于逆向思考,也许会找到意想不到的突破口。

8.世界上第一款集成显卡LEGOS

20世纪80年代,由于RISC芯片应用领域的特殊性,并非所有生产处理器的厂商都参与其中。只有SUN、IBM以及惠普是RISC领域的三大巨头。虽然英特尔与AMD也有参与开发RISC,但产品竞争力并不强。在这看似与显卡不搭边的领域,却酝酿着引发显卡业巨变的事物——集成显卡芯片。

在RISC领域如日中天的SUN联合TI公司于1987年推出了第一款32位的SPARC 86900处理器。这款名为“Sunrise(日出)”的处理器给SUN带来超10亿美元的收入。当时,负责图像处理的处理器分别有Amiga的Denise图形芯片、IBM的Hercules卡。虽然性能不俗,但高昂的使用费令SUN望而却步。与其为之付出高昂的费用,为何不自己研发一款属于自己的图形芯片呢?1989年,SUN研发了配合SPARC处理器的图形芯片——LEGOS。LEGOS的出现,翻开了集成显卡历史的扉页。

当年提出RISC架构的大卫·帕特森(David Patterson)亦是后来SPARC的开发顾问
当年提出RISC架构的大卫·帕特森(David Patterson)亦是后来SPARC的开发顾问

虽然LEGOS显卡出身于高端,但LEGOS的出现无疑给民用PC带来一次价格下调的机会。到了1997年,SiS(矽统)发布全球首款用于搭配Intel PC处理器的集成显卡—SiS 5598。SiS 5598的出现标志着集成显卡不再是高端玩家的专利。“今天的奢侈品是明天的必需品”,这句在经济学中的经典名言在IT领域再次得到了验证。

9.“鼠标”一词的由来

在鼠标还未降临人世之际,人们只能依靠键盘来操作电脑。直到1968年,道格·恩格尔巴特(Doug Engelbart)发明了第一只鼠标,它的问世改变了人机交流方式。

道格·恩格尔巴特及和他发明的世界上第一款鼠标
道格·恩格尔巴特及和他发明的世界上第一款鼠标

在中国,早期关于计算机领域专业名词的翻译,大多是专家自己翻译,之后由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或全国计算机协会在每年组织的攻关研讨会中统一意见,并告知与会的各科研单位。“Mouse”一词本义是“老鼠”,但如此直译显然有些不妥,考虑到该设备用于控制屏幕上的光标移动,故终定为“鼠标”。当时国内的学术期刊都只是针对国内教育和科研机构发行,并没有在大众群体中普及“鼠标”这一叫法。而《微型计算机》作为全国大众IT媒体,算得上是将“鼠标”这一名词公开告知大众的首家媒体。

在个人电脑刚进入中国的年代,IT设备的名称大多显得冷冰冰且专业化,唯有“鼠标”亲昵有趣。谁能否认正是因为对鼠标的好奇,才开始跟电脑结下感情呢?

10.谁是真正的PC之父

1968年,亨利·爱德华·罗伯茨成立了MITS公司,向火箭模型爱好者出售电子设备。但经营不善,MITS在短短6年内欠下了大笔债务。为了挽救公司,亨利研发了仅售397美元的Altair电脑,经《大众电子》报道后,立即轰动了整个电子界。

比尔·盖茨在杂志上看到Altair后激动不已,他联系罗伯茨为Altair编写软件。在他们的合作下,Altair终售出了20万台。罗伯茨故此被后人推崇为PC之父。

唐·埃斯特里奇与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IBM 5150
唐·埃斯特里奇与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IBM 5150

Altair造型古怪。真正使个人电脑蜕变成熟的是IBM的一位名叫唐·埃斯特里奇(Don Estridge)的员工。在苹果推出Apple Ⅱ并大获成功之时,IBM慌了神,于1980年挑选了12名优秀的工程师研发IBM PC,要求产品在1981年上市。时间很紧,作为研发人员之一的唐萌生出一个想法:为什么不采用开放式架构呢,把现成的零散部件组装起来呢?唐采购了各种部件将它们组装起来。1981年8月12日,这台名为IBM 5150的个人电脑正式上市。

罗马非一日建成,在历史长河中,总有些关键人物做出了关键的决定。罗伯茨的廉价思想和唐的开放式架构,是PC能够普及的关键因素。他们二位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引导者,称唐·埃斯特利奇为PC之父亦在情理之中。

更多30周年文章,请点击访问 《PC 30年,MC30年》专题。

分享到:

用户评论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