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PLive > 杂志文章 > 云时代,正开始 移动互联时代的兴起

云时代,正开始 移动互联时代的兴起

2011-11-14《微型计算机》整理《微型计算机》2011年10月下

“有一天,你路过一家商场时突然有短信进来—去年这时,你在商场给太太买过生日礼物,今年日子又近了,要不要再次光临?短信还说,根据你日常购物喜好,我们帮你挑了备选礼物,可以进来看看。更有吸引力的是,如果你在20分钟内进入购买,会给一个很大的折扣。”这是李开复为我们描绘的未来某一时间的情景。可能开始你会觉得这非常神奇,确实是在讲未来,但是如果你有时间略微回想,你会发现,其实这样的情景已经初露端倪,绝非空想未来。是的,这个生活中的小细节,是在一个大时代的背景下。

21世纪,互联网迅速崛起,深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2008年,互联网在北欧国家的普及率达到90%以上。2011年,中国网民突破4.5亿。随着互联网用户逐渐从地域上扩大到全球,从年龄上扩大到30岁以上,从城镇到农村,从大厦到高山,从绿地到冰川……这个庞大到无以复加的群体,使得联络、发布、分享、获取、消费、生产,各种各样的需求都得以在互联网上实现。聚合了人,聚合了需求,聚合了内容,当互联网成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时,一场变革所需要孕育的条件,就已经成熟了。

云时代,正开始 移动互联时代的兴起

或许首先是这样,走在行业前列的巨头们,苹果、Google、IBM、甲骨文……看到了互联网水银泻地般的发展趋势。他们开始思考,如何将互联网内容从固定在桌面上的十几二十英寸的屏幕中解放出来,让这些内容更加自由地流通与互动。他们开始思考,深度互联网用户需要的是什么……这些思考所闪现的火花或者结晶,你能够看到的是一连串熟悉的词句:iPhone、iPad、Android、平板,还有一些你在逐渐熟悉的词句:ARM、Tegra……以及一些你知道,但并不熟悉的词句:云计算、iCloud……它们有些是具体的产品,有些是具体的服务,有些是虚无的概念,并且还有一些尚待实现的理念。它们纷繁复杂,不一而足,但它们都抱有相同的目的—让互联网的内容更加自由地流通与互动。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多元、碎片的时代—移动互联时代。在这个时代,互联网内容的生产不再依赖于云端,每一台移动互联设备以及每一个移动互联用户都可以生产互联网的内容;在这个时代,互联网内容的获取与互动不再依赖于十几二十英寸的电脑屏幕,4英寸的手机、10英寸的平板、7英寸的MID、5英寸的MP4,或是50英寸的平板电视……都可以是呈现互联网内容的屏幕;在这个时代,互联网内容的流通不再依赖于有线电缆,它们在天空中通过3G网络与Wi-Fi网络从世界来到全球去;在这个时代,互联网的节点不再是电信主机,而是每一台接入互联网的设备,手机可以是分享平台,平板可以是生产平台;在这个时代,你是主角,我也是主角,互联网飘在云端,却也环绕在每个人周围……这是一个复杂、多元、碎片的时代,这个时代,正在拉开大幕。

iPhone移动互联时代的开启者

2011年的秋天,所有人都在热烈讨论着刚刚发布的iPhone 4S。回想4年前iPhone一代的问世,时间如飞而逝。iPhone,作为苹果公司有史以来神奇的产品,如果说它伴随并催生了这个奇妙无比的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想必是不为过的。

“苹果绝对不可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领域取得成功。即便是在苹果充当先驱的个人电脑领域,苹果在与微软的竞争中也仅仅维持着5%的市场份额。”著名博客作者约翰·德沃拉克(John C.Dvorak)在Marketwatch这样说道。2007年1月9日,乔布斯才在Macworld大会的讲台上,手持一个以屏幕为主体、正面仅有一枚物理按键并不可更换电池的非主流手机,宣称一种全新的手机操作系统和触控方式出现,“这是一款融合移动电话、可触摸宽屏iPod,并具备桌面级电子邮件、网页浏览、地图导航以及娱乐于一体的全新因特网通信设备,它会带来全新的智能手机理念”。自打iPhone发布日伊始,业界的评论就未曾停止过,来自媒体、业内同行和用户的声音不断地对这个即将降临于世的产品刷新着评论列表。“iPhone没有任何机会抓取大量市场份额,没有机会。这是一款补贴后售价仍然高达500美元的产品。”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认为这款售价高昂的手机没有机会,而时任摩托罗拉CEO的爱德·詹德尔(Ed Zander)被问及如何应对苹果进入手机市场时,满怀信心地说:“他们如何应对我们?”是的,较传统智能手机而言,iPhone的颠覆可谓是“毁灭性”的:缺乏物理按键让QWERTY一族诟病,不能换电池受到商务人群抨击,而所谓多点触控更是被诸多业内同行冠以华而不实之名。彼时的业界老大诺基亚依然固执地推崇着小屏幕的数字键盘智能手机,而席卷全球的Windows Mobile则继续将“同质化”发挥到极致。似乎作为一名初来乍到者,iPhone并不能让大佬们提起兴趣,因为苹果还太嫩了。没错,当时看来,的确如此。

一对年轻的夫妇因为购买到iPhone而非常兴奋,这是在2007年,第一代iPhone发售之后不久。
一对年轻的夫妇因为购买到iPhone而非常兴奋,这是在2007年,第一代iPhone发售之后不久。

但iPhone似乎和全世界不看好它的人开了个玩笑,其受欢迎的程度超乎想象:在2007年6月29日发售日前24小时,在美国各大城市的苹果专卖店前排队争相购买iPhone的人群形成了壮观的景象;在发布之后,iPhone顷刻间便占领了美国智能手机市场1/4的份额;而到了2007年下半年,iPhone在全球范围内的销量便轻松突破了400万部,面对全球疯狂的粉丝们,AT&T甚至不得不推出“每人仅限购买一台iPhone”的限购令……一名网易网友曾在2007年6月30日从美国来电:“在美国AT&T电信专门店,每人限购一部苹果iPhone,而且签约售价十分昂贵;在苹果专卖店,每人多可以买两部iPhone,都是按官方报价……虽然我排在第128位,而且很多人排队购买,但我不担心买不到iPhone,因为货源十分充足……我希望成为第一个用iPhone打电话到祖国大陆的中国人!”紧接着,他在购买到手机,进行体验之后,“大家好,我到家了!正在试玩iPhone……哈哈。你问我感受?

这张拍摄于2007年夏天的图片显示,帕丽斯·希尔顿应该是iPhone的首批用户之一,因为距离iPhone正式发售也不过才1个月而已。这似乎暗示上流社会对iPhone同样趋之若鹜。
这张拍摄于2007年夏天的图片显示,帕丽斯·希尔顿应该是iPhone的首批用户之一,因为距离iPhone正式发售也不过才1个月而已。这似乎暗示上流社会对iPhone同样趋之若鹜。

我只能说我什么都说不出来,就是比我在Macworld 2007上看到的感觉要好1000倍!手指操作非常容易上手,我不知道先前媒体说的要1个星期适应是为什么?不过,这可能和我用Treo过多而且手指不粗有关吧。哈哈!不过,似乎有一些手指印……”虽然他激动,但不难看出,他对这台新手机非常满意,并着重强调了手指操作非常容易上手。这或许就是iPhone拥有许多当时看起来“致命”的缺陷,却依然大获成功的关键—它开创了新的使用体验,并非常容易上手。

6月28日下午2点,苹果专卖店前就有人开始排队了。看这架势,他们是打算通宵排队,装备齐全。
6月28日下午2点,苹果专卖店前就有人开始排队了。看这架势,他们是打算通宵排队,装备齐全。

其后的情节开始变得老套:iPhone以破竹之势席卷全球各个国家的水货手机市场。2008年6月,iPhone 3G这款二代产品,在发售后3日突破百万;2009年,第三代产品iPhone 3GS发售两天,销量突破百万。

据说这是发售当日,排在第一位的仁兄。他看起来精神还好,并且非常幸运地能够得到众多媒体的采访。
据说这是发售当日,排在第一位的仁兄。他看起来精神还好,并且非常幸运地能够得到众多媒体的采访。

iPhone,它让人们从朴素的手机应用习惯完全进化到全面的移动互联时代;无数的互联网现象借iPhone之风更加发扬光大,微博、SNS、定位服务和掌上娱乐火爆异常;它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以功能性软件为主的智能手机开始向娱乐化、新奇化的方向发展;它诠释了娱乐新主张,商务和娱乐的结合不再是梦想。这是一系列神奇的产品,苹果仅仅用了四款产品就实现了智能手机的跨越式发展。由高价、高端、高级到现在的普及、娱乐、多元。而这些,就是移动互联时代的基础;而这些,都是史蒂夫·乔布斯所带来的,“每个祭奠苹果都被咬一口”,这位为推动移动互联时代到来做出巨大贡献的传奇人物已经在2011年10月5日逝世,自发前去祭奠的人们都摆放上被咬一口的苹果。从1976年创立苹果公司,到2007年用iPhone开启未来,乔布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而被销售了上亿部的iPhone,则与市值超过美国经济总量的2%,一年营业额占到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5%超级企业帝国苹果公司一起,成为“乔布斯传奇”中闪亮的两个地方。

在发布前夕,苹果专卖店制作了一些印有“The iPhone Loves You”的衣服,派发给能够回答上几个简单问题的人。理查德得到了两件。
在发布前夕,苹果专卖店制作了一些印有“The iPhone Loves You”的衣服,派发给能够回答上几个简单问题的人。理查德得到了两件。

人们需要移动连接、发布、分享、互动、获取、消费,并且这个市场空前庞大。有市场,有需求,有消费者,何愁没有完整的产业链条?当一个新的时代涌现出无限的前景时,iPhone,也绝非高处不胜寒,后来者已经在奋起直追了,它就是Android……

本刊记者在Macworld 2008大会上与布斯合影,这或许是中国记者后一次与乔布斯的合影,在这位传奇人物遗憾离世的今天,弥足珍贵。
本刊记者在Macworld 2008大会上与布斯合影,这或许是中国记者后一次与乔布斯的合影,在这位传奇人物遗憾离世的今天,弥足珍贵。

Android为了所有设备的智能化

曾经在苹果手持设备部任职的安迪·罗宾(Andy Rubin)创办了Danger,开始和同事一起寻找将移动运营商和手机制造商的利益联合起来的模式,可惜并不顺利。终,这条路以Danger被微软收购为句号结束。离开Danger之后,热情没有被充分燃烧的罗宾希望开发一款能针对所有软件开发者的开放式移动平台。之前,罗宾以Danger公司老总的身份在斯坦福讲课,下面坐了两个年轻人,听得津津有味,他们是佩奇和布林,讲座的核心内容是互联网手机。当时,Danger内置的搜索就是Google。2005年,罗宾和他的三个伙伴在完成Android项目后,用一封邮件和几个星期就搞定了被Google收购的事情。

第一台Android智能手机HTC Dream于2008年开始在美国T-Mobile商店上市。而一直到后,HTC Dream也未能进入中国内地市场。
第一台Android智能手机HTC Dream于2008年开始在美国T-Mobile商店上市。而一直到后,HTC Dream也未能进入中国内地市场。

Google收购Android之后,很快就选择了移动互联领域的领头羊摩托罗拉作为合作伙伴,联手开发Android平台。在当时,Google与摩托罗拉合作的消息同如今Google收购摩托罗拉一样让人震惊。人们都期待着Google与摩托罗拉能联手推出一款跨时代手机。但开发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的顺利—直到2007年,苹果公司发布的iPhone已经成为智能手机的领军新秀,和摩托罗拉联手的Google依然只是推出了操作系统,真正的Android手机未能面世。直到2008年,第一款Android手机T-Mobile G1(HTC Dream)方才由HTC公司推出。

这款由台湾省厂商HTC生产的G1一直没在内地上市,与当时风头正劲的iPhone相比,也并未带来太大的轰动。和iPhone的推出让手机用户感到惊叹,从而带动了一场“苹果旋风”不同,被G1的推出所震动的人,更多的是处于生产环节中的开发者。

无论是苹果电脑还是iPhone,苹果系统在以独特性赢来赞赏的同时,系统的封闭性也向来为人所诟病。而Android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苹果的缺陷:Android软件的堆式结构对于开发者来说是完全开放的,全世界任何一个开发者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相关软件的开发。Google本身不仅为开发者们提供了完全开放的开发环境,Google官方还拿出了100万美元来奖励那些为Android应用程序做出了贡献的开发者。Google就这样用“开放”二字,将所有的开发者都调动了起来。

对于用户来说,Android背后的Google也为他们在使用上带来了更大的便利—Google强大的业务支持体系可以使Android能够简单方便地在不同的平台之间进行邮件、任务的同步,而多任务的操作系统与当时只能进行单任务运行的iOS相比显得更有优势。被Android完全开放的源代码所吸引,数以万计的第三方开发团队在为这个平台源源不断地提供第三方软件。目前全球有约45万开发者在为Android的应用开发添砖加瓦,有20万个应用程序发布,45亿个应用程序被安装。作为一名Android的用户,你有数不尽的个性化应用可以下载,更重要的是,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免费的!

对开发者来说,一个开放、自由的环境给予了他们极大的空间,这或许就是Android提供的动力。人气飙升的Android开始了追赶苹果的步伐。经过几年的发展,Android已经成为一个生态体系,在移动互联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Google目前已经与36家OEM厂商和215家运营商合作,在今年的第一季度,Android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塞班,从初的6%上升到了34.7%。尽管目前Android的表现还只能算是差强人意,但它以开放的姿态迎来了更多满怀创意和开发技术的开发者,更以其简单易用、兼容性强、操作智能的魅力征服了无数用户。如果说在移动互联领域,还有什么能和那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分庭抗礼的话,那么就是这个绿色的小机器人,Android。

Google I/O 2011大会上,代表Android的绿色机器人已经将展会现场占领。
Google I/O 2011大会上,代表Android的绿色机器人已经将展会现场占领。

Android开始像藤蔓一样顽强地生长发散,如今的Android已经不再局限于手机这个单一平台,由手机而至平板,由手机而至PMP,由手机而至高清播放机,由手机而至电子书。随身携带的屏幕被占据,就连客厅的屏幕也被占据,未来也许还会占据电脑的屏幕。以前封闭的产品系统,现在都已经或者即将迎来开放与智能化的光辉……iPhone开启了移动互联的魔盒,Android则似乎成为了为重要的助燃剂,iPhone点火,Android助推,移动互联才能真正翱翔天际。但是腾空之后,飞向极致的何处,构筑怎样的未来?这个命题太宏大,一言难尽,不过或许从平板能够看出一些端倪。

平板把完美体验给今天与未来

2011年的春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群平面媒体的编辑、美工聚集在昆明某个角落的一间屋子里。这样类似碰头会式的交流每年都在开着,以前他们讨论的是报纸和杂志的开本、版式、用色,而今年,他们讨论的却是新的“电子媒体”—尤其是在iPad上的。

自从互联网兴起,传统媒体被新兴的互联网行业冲击得七零八落:有的倒闭,有的转型为网站,有的在苦苦支撑着寻找新的出路。而iPad的出现,似乎给了这些媒体人一个新的方向。

新的方向到底是什么?在《男人装》推出的iPad版上,我们也许能看到一丝端倪—和传统彩版有些相似的版式上,内嵌的图片可以任意放大、缩小,彩页广告也被一段段生动的视频所取代,都市类报纸上常见的服装推荐、电子产品介绍的页面上,更是轻轻一点,就可以直接到达购买的页面和相关测评网站。和以往只能在电脑上或者手机上所阅读的形式不同,iPad上的电子杂志以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让被网媒穷追猛打的平媒人看到了一条新的道路。

当乔布斯宣布iPad价格时,不得不说,会场有些沸腾。
当乔布斯宣布iPad价格时,不得不说,会场有些沸腾。

有了iPhone,又有了Android,移动互联的光环里,还缺少点什么。随着市场日渐庞大,市场需求也开始出现分化,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群体,希望在保持移动互联这种即时与互动的特性下,能够有更好的用户体验。对,即便你能将手机做到5英寸,依然太小。所以,iPad来了。

iPad并不仅仅是娱乐,它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iPad并不仅仅是娱乐,它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尽管对于苹果的拥趸来说,iPad完全脱离键鼠的操作方式,可以方便地浏览网页、收发邮件,可以使用海量iOS应用等多种优势,已经给了他们足够的购买理由。然而业界对iPad的质疑并未随之消失。第一代产品不支持Flash、没有摄像头,触屏的操作虽然新颖,但对于办公软件的使用还是不够便利。从另一个角度看来,它更像是一个屏幕更大的iTouch或者不能打电话的大号iPhone,而并不是大家所期待的划时代的产品。但消费者会用购买行为来投票,iPad首发80天即突破300万台的全球销量证明了一切。如果数字太过枯燥,重庆的刘先生曾经在香港游玩时购买一台iPad,他的亲身经历是,从深圳湾入关时,海关请他缴纳1000元关税。在错愕之中,刘先生被海关接连娴熟出示的海关总署关于iPad征税说明弄得更加错愕。相信如果不是过境旅客携带iPad入境现象太多,口岸也不会专门准备各种海关总署文件以应对被征税者的质疑了。

即便是孩子,对iPad的兴趣也非常浓厚,这或许会成为电子信息化教育的一个契机。
即便是孩子,对iPad的兴趣也非常浓厚,这或许会成为电子信息化教育的一个契机。

如今,在公交车上、地铁站里,手拿iPad忙里偷闲阅读电子杂志、玩游戏的人数量在增加,年龄层次跨度也越来越大。对现在的iPad而言,用平板电脑中的“电脑”来衡量它,的确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作为一款随手可用,便携方便的多功能数码产品而言,不论是iPad,还是iPad 2,表现都相当出色。更加出色的,则是iPad表现出来的娱乐能力,如果你在各种公共场合看到有人拿着iPad摇晃、划拉、猛戳、甚至拍打,请不必诧异,他们都是在玩一些风靡全球的游戏,比如《愤怒的小鸟》和《水果忍者》。

能够打电话的7英寸平板三星P1000、金属外壳的acer A500、能够在平板和笔记本电脑之间自由变换的华硕TF101,都是新形态的移动互联终端,也是目前热门的Android平板产品。

能够打电话的7英寸平板三星P1000、金属外壳的acer A500、能够在平板和笔记本电脑之间自由变换的华硕TF101,都是新形态的移动互联终端,也是目前热门的Android平板产品。

能够打电话的7英寸平板三星P1000、金属外壳的acer A500、能够在平板和笔记本电脑之间自由变换的华硕TF101,都是新形态的移动互联终端,也是目前热门的Android平板产品。
能够打电话的7英寸平板三星P1000、金属外壳的acer A500、能够在平板和笔记本电脑之间自由变换的华硕TF101,都是新形态的移动互联终端,也是目前热门的Android平板产品。

iPad受到了欢迎,让所有的厂商都有了干劲。但如何突破苹果的魔咒?怪招迭出,也并未奏效。回过头来,iPad做到了什么?将内容更加完美地呈现。所谓更加完美,包括了更大的屏幕、更强的性能、更久的续航时间。好了,标准有了。有了标准,产品的出现就顺理成章了。华硕、宏碁、摩托罗拉……他们追赶苹果而去;蓝魔、艾诺……他们占领iPad余下的领地。而厂商们大的也是唯一的依仗,就是Android。

而不管iPad或是Android平板将书写何样的内容获取与消费的完美体验,在目前来看,它们,和iPhone与Android智能手机一起,构建了一个拥有相同标准的生态系统—卓越的用户体验。这不仅包含有迅捷的响应速度,炫酷的界面效果,丰富的应用程序,以及得心应手的操控方式等等。或许内涵还有很多,不过要实现这些,是不是需要一台性能卓越的发动机?iOS、Android的所有关于用户体验的理念,都需要依靠强大的动力来实现,这就是ARM的价值所在。

ARM移动互联时代的发动机

ARM公司的前身是Acorn,当然,那个时候的图标可没有这个漂亮。
ARM公司的前身是Acorn,当然,那个时候的图标可没有这个漂亮。

ARM,Advanced RISC Machines的缩写,意为高级精简指令集计算机。可以认为它是一种技术的名字,也可以认为它是对一类微处理器的通称,还可以认为它是一家公司的名字。这家公司就是安谋国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RM是移动互联时代的赢家,这家只卖纸(设计图纸)的英国企业,在移动互联时代赚了个盆满钵满——目前在移动设备市场,ARM处理器的市场份额超过90%;在桌面电脑市场,微软已经宣布下一版Windows将正式支持ARM处理器。ARM成为主流,恐怕指日可待。

像这样俗称学习板的ARM9开发板,曾经在网络上随处可买,一套只需要几百元。开发门槛低,也是ARM成功的重要因素。
像这样俗称学习板的ARM9开发板,曾经在网络上随处可买,一套只需要几百元。开发门槛低,也是ARM成功的重要因素。

当然ARM能不能取代英特尔,这是后话,回顾ARM从诞生至今一路走来,也并非顺风顺水。ARM公司的前身是Acorn公司,这家公司在1985年发明了第一代ARM微处理器,32位、6MHz的ARM1。当年这种低功耗的处理器毫不起眼,早期使用ARM处理器的有名的设备,就是苹果公司的Newton Tablet,一件过于超前的产品,而且没有乔布斯的加持。

这是1978年,Acorn创始人赫尔曼·豪瑟(Hermann Hauser)和克里斯·库里(Chris Curry)。
这是1978年,Acorn创始人赫尔曼·豪瑟(Hermann Hauser)和克里斯·库里(Chris Curry)。

因为新公司业务很不景气,财务拮据,由Acorn公司改组而来的ARM公司起初的12名员工不得不挤在一个谷仓中办公。由于缺乏资金,ARM自己不制造芯片,只将芯片的设计方案授权(licensing)给其他公司,由它们来生产。然而当时这种商业模式并不被看好,ARM公司业绩平平,处理器的出货量徘徊不前。直到1993年,幸运才降临到了ARM公司头上—这一年,诺基亚和TI正准备进入移动通信市场,然而它们并不熟悉CPU业务,可以被操控的ARM就成为了它们的佳合作对象。借着诺基亚这棵大树,ARM的业务不断扩大,至1993年底,ARM已有50个员工,销售额达到一千万英镑。

不知道这算不算ARM Cortex-A8核心成功的产品,这款产品已经证明了ARM的成功,因为它响当当的名字:Apple A4。
不知道这算不算ARM Cortex-A8核心成功的产品,这款产品已经证明了ARM的成功,因为它响当当的名字:Apple A4。

在经历了ARM8的失败后,ARM9正式于1997年发布。ARM9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产品,这个产品标志着ARM处理器正式进入微处理器领域,而不再是简单的微控制器。进入21世纪之后,移动互联时代初见端倪,市场对手持设备的需求激增,而ARM7与ARM9的合理布局,使得ARM阵营迅猛发展。苹果、夏普、DEC、诺基亚、索尼爱立信、三星……基于ARM7和ARM9架构的处理器迅速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ARM开始大鹏展翅。

当第20亿片ARM芯片走下生产线时,ARM已经完成了对手机市场的占领,这一年是2006年。这一切都得益于ARM处理器一贯的设计理念—低成本、低能耗、小体积,以及完善的SoC解决方案。这个理念与智能手机的需求不谋而合,从侧面反映了移动互联时代的需求。移动互联网络终端的高速增长成就了ARM11,反过来,ARM11的出现也加速了智能手机阵营的优胜劣汰:苹果、HTC异军突起,摩托罗拉一蹶不振。而诺基亚这个对新技术反应迟钝的公司,也一步步走向衰退。

2008年,一贯专注于GPU的NVIDIA成为了ARM的授权客户,推出了基于ARM11架构的通用处理器Tegra,迈进了CPU市场。NVIDIA的策略转型从侧面反映了移动互联时代自上而下的变革正在发生:超长的续航能力、高速的上网体验,绝佳的多媒体表现、强大的游戏性能……用户的需求,催动着行业的巨变。SuperPhone的概念,就是这一切的集中展现。支持3G或4G网络、低功耗、多核高性能的SuperPhone是移动互联的完美具象,桌面电脑的华丽延伸,而ARM和它的处理器将在这场SuperPhone革命中继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

“大”玩家移动互联下的游戏变革

他们拿着手机摇来晃去、不停抖动、手指猛戳、声嘶力竭……不要吃惊,因为你正身处移动互联时代,一个游戏方式与游戏生态彻底改变的时代。

“我一回家就窝在沙发上玩《愤怒的小鸟》,至于《魔兽世界》,已经很久没有上线了。”这样的经历相信很多人都有。在移动互联时代背景下,传统游戏正受到强烈的冲击。“收购将扩大EA在苹果平台上的市场领导权。”EA(Electronic Arts)首席执行官约翰·里奇蒂洛在2005年以6.8亿美元买下美国大手机游戏开发公司JAMDAT Mobile之后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们已经感受到了来自移动平台的影响,EA并非没有对移动互联背景下的未来有所打算,只是准备不太充分。EA早已经进驻App Store,并且在2009年圣诞节期间打了一场漂亮的闪电战—App Store 中的65种EA旗下游戏在圣诞节期间都以0.99美元的折扣价进行优惠,以此在TOP30中,占据了21个位置。其中,《愤怒的小鸟》玩家破亿,《糖果小怪物》首发10天破百万,都是大功臣。

山姆和杰克一家去看棒球比赛,但显然孩子们对iPhone游戏更感兴趣
山姆和杰克一家去看棒球比赛,但显然孩子们对iPhone游戏更感兴趣

这样的事实,对于我们理解移动互联时代的游戏方式与游戏生态来说已经足够了。正如这艘游戏巨舰艰难转身所展现出来的那样,游戏的变革已经发生了。传统游戏公司们,以前的顾客是一整天待在家里的宅男,他们精于键鼠操控,对游戏性与画面,甚至操控系统和菜单,都有苛刻的要求。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他们的顾客群体开始发生变化,不再是一个特定的人群,而是,所有人!对,他们当中有5岁的孩子,有60岁的爷爷,有科技从业者,有生产车间的操作工人……他们就是所有人。在人群的变化之外,还有游戏方式的改变,键鼠操控根本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所以游戏公司们在这个环节上爆发了强大的创造力—虚拟方向+按键的形式是传统的,更多的则是《水果忍者》的划拉,《极品飞车》的旋转这样新颖的方式,并且还有《ah up》这样需要用连续不断的声音去控制的怪异方式。与此同时,游戏内容也在改变,返璞归真。全球范围内流行的热门游戏,诸如《植物大战僵尸》、《愤怒的小鸟》、《水果忍者》等等,它们都没有复杂的系统,它们都简单有趣,不需要你去完成复杂的任务,单次关卡的通过时间也不长,任何时候都可以玩或者不玩,并且都拥有非常多的关卡。

各种各样的经典游戏都已经登录iOS平台与Android平台,它们有轻松休闲的类型,也有一些讲求画面效果的大作。
各种各样的经典游戏都已经登录iOS平台与Android平台,它们有轻松休闲的类型,也有一些讲求画面效果的大作。

2008年,苹果App Store软件商店共有2款应用,其中一款是游戏。2011年2月,App Store有314644款应用,游戏占据了60%以上。现在,平均每天有71个游戏被提交给App Store审核。这只是一个缩影,未来,移动互联催化下的游戏,会将所有人都变成玩家,包括你我。

iCloud统一的用户界面和一致的数据访问

“他(史蒂夫·乔布斯)把Mac OS X装进了手机里。”AT&T的移动部门总裁拉尔夫·德拉维加在试用iPhone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当普通用户沉浸在iPhone带来的多点触控、超大屏幕、优秀设计的时候,业内人士看到的是苹果真正的撒手锏—统一用户界面。iOS和Mac OS基于同样的内核,使用类似的开发环境,iOS就是苹果在移动互联大潮来临前对Mac OS的一次重构。在iPhone之后,苹果又推出了采用iOS的iPad。而新的传闻是,苹果将会在明年逐步合并iOS和Mac OS X,新的系统将会涵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各种设备。这些设备可以通过iCloud云服务保证内容的一致性,一个完整的生态圈成型了。

前段时间苹果发布的新一代Mac OS X Lion操作系统大量借鉴了iOS的特色,这是否代表着未来统一系统的发展方向呢?
前段时间苹果发布的新一代Mac OS X Lion操作系统大量借鉴了iOS的特色,这是否代表着未来统一系统的发展方向呢?

在iCloud发布的时候,史蒂夫·乔布斯说这项服务是基于他十年前就产生的一种想法—把计算机变成“个人中心”。“iCloud将存储用户的所有内容,并将这些内容推送至该用户的所有设备,一切都是自动的”。从iCloud可以看出苹果未来的布局—在移动互联时代提供统一的用户体验,这就意味着统一的操作系统模式和统一的数据访问模式。在这两方面,谷歌的Android平台和微软的Windows平台同样各有优势。谷歌的优势在于数据访问模式,在背后强大计算中心的支持下,谷歌文档、谷歌地图、Gmail、Picasa等一系列服务都可以在Android系统中使用,和在PC上没有区别。而微软的优势则在于Windows平台的普及性,在PC领域保持强势的情况下,即将发布的Windows 8加入了更多触控和手持设备特性。

iCloud云服务为iOS用户体验的内容统一提供了技术支持
iCloud云服务为iOS用户体验的内容统一提供了技术支持

这同样暴露了微软统一用户界面的企图—不要忘了,微软Live账户的统一登录早就在PC和Xbox 360游戏主机之间实现了。

30年前还只有PC,而今天已经有了智能手机、平板、智能家电、游戏主机、笔记本电脑、一体电脑和高清播放器,未来还会出现什么,没有人能够准确预计。这些设备如果操作方式和内容都不通用,情况会变得多么可怕。在上班的路上用手机打到《愤怒的小鸟》的后一关,回到家后请不要让我在电视机上从头开始,可以吗?

通过Live账号,Windows 8也可以提供统一的用户体验。
通过Live账号,Windows 8也可以提供统一的用户体验。

通用平台我们只想知道你能做什么

在刚刚结束的2011年英特尔秋季信息技术峰会(IDF)的会场中,英特尔CEO保罗·欧德宁手里拿着基于谷歌Android系统的终端向大家展示;谷歌的安迪·罗宾(Andy Rubin)站在旁边,微笑着宣布未来所有Android系统都会支持英特尔x86架构。意外吗?一点儿也不。因为在年初的CES 2011上,微软Windows部门主管史蒂文·辛诺夫斯基(Steven Sinofsky)就宣布了和ARM的牵手:“支持ARM架构展示了Windows软件的灵活性和弹性,以及世界级的开发理念。我们将继续改进Windows,从而在广泛的硬件平台和产品形态上向消费者提供其所需的功能。”

英特尔的欧德宁和谷歌的罗宾一起出现在IDF 2011的讲台上,宣示着英特尔和谷歌的携手。联想到之前Windows宣布支持ARM架构,平台的界限正在消融。
英特尔的欧德宁和谷歌的罗宾一起出现在IDF 2011的讲台上,宣示着英特尔和谷歌的携手。联想到之前Windows宣布支持ARM架构,平台的界限正在消融。

维持数十年的Wintel联盟,却分别与各自的竞争对手联姻。这件事如果发生在5年前,也许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在移动互联时代却变得理所当然。因为在移动互联时代,封闭就意味着死亡—无论是Android、Windows,还是英特尔、ARM。用户需要的是足够丰富的应用,至于背后的硬件由谁提供,谁在乎呢?2005年苹果公司宣布Mac电脑将放弃IBM PowerPC架构而采用英特尔处理器,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的Mac Fans感觉就像是遭受了晴天霹雳。但是未来苹果公司如果宣布要全面支持ARM芯片,可能不会有多少人觉得不可思议。移动互联时代,用户看重的是体验,是各种终端使用是否方便,能否实现自己想要的功能。“可以做什么”,这是软件系统需要考虑的问题。当iOS、Android、Windows在不断丰富自己的功能时,无论是英特尔、AMD还是ARM,需要做的都是提供更适合移动互联时代的硬件平台—更低的功耗、更小的体积和更高的性能。曾经紧密的Wintel联盟如今已经不复存在,Windows 8开始ARM芯片,而英特尔也开始与谷歌携手。在移动互联和云计算时代,所有人都必须做出改变,通用平台才能生存。

社交网络个人信息终端的进化

随着3G和无线技术的成熟,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已经不是问题,所以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交网络)开始兴盛。人们突然发现,在这样一个新的社交场所里,地理位置、时效性、辐射力、个体的意识、性格与形象都可以很好地被聚合。于是一个个新的圈层形成了,无论它是开心网、YouTube、FaceBook还是新浪微博,人们出于“聚众和交流”的天性而沉醉其中。在近的两年里,社交网络一跃成为改变未来IT格局,必须关注的10大技术关键词之一。

在IDF上,英特尔已经明确表示,未来的研发将从用户体验开始!
在IDF上,英特尔已经明确表示,未来的研发将从用户体验开始!

有一种说法是,今天一个典型的网民每天早上必然会看的三种信息,分别是E-mail邮件、新闻和新浪微博,因为这三者分别代表了“工作中发生的事”、“世界发生的事”和“身边发生的事”。在智能手机、平板和3G普及之前,我们实时获取后两项信息的成本很高,因为你可能需要要看很多邮件、网页和博客,或者用IM花不少时间聊天才能知道今天的大概热点。但随着交互式的SNS 2.0时代的到来,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微博的热门话题在24小时里都不停地被你所在圈层中的人群根据兴趣而发布与转发,这使得每一个人获取信息的成本变得非常低。

在IDF2011上,超极本的特性被正式公诸于众,很显然,超极本面向的就是未来移动互联时代的应用。
在IDF2011上,超极本的特性被正式公诸于众,很显然,超极本面向的就是未来移动互联时代的应用。

这种社交模式的变化,同样也驱使着未来的信息接收终端发生变化。用户的需求是需要随时随地接收和发布信息,需要更方便和优秀的应用体验,于是无论传统的手机、平板或者笔记本电脑现在是什么形态和思路,面对这样的应用模式变化,都必须积极去改变和适应,努力成为个人信息终端的主流,否则就很可能成为竞争的失败者。

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手机的屏幕越来越大(对应用户更好的视觉需求),平板向高性能方向发展(对应用户越来越强的性能需求),触控越来越灵敏(提供更好的操控体验),笔记本电脑开始演进出超极本(对应用户对轻薄、长使用时间、快速反应、安全性以及高性能的综合需求)。这都直接导致了一个结果,传统上通过尺寸和规格对手机、平板和笔记本电脑进行区隔变得越来越难。

这样的趋势现在已经开始显现,比如,7英寸的三星P1000到底是手机还是平板?5英寸的戴尔STREAK 5究竟是手机还是平板?这些问题其实根本不必回答。因为在未来,针对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的使用体验进行产品创新,将成为一种主流思路。英特尔在IDF2011上提出的超极本概念其实可以被看作是基于这个趋势而进行的战略部署,而不仅仅是从笔记本电脑上延伸出一个新产品类别那么简单,正如IDF上英特尔移动产品线的领军人物邓慕理(Mooly Eden)所说,未来英特尔将改变产品设计的思路,先考虑用户需要怎样的体验,再看软件层面能做到什么,后再推进硬件的研发(之前的方向正好相反)。

正因为如此,英特尔这一次并没有限定超极本未来的形态,而是针对未来用户可能的应用需求而对超极本的特点进行了归纳:轻薄只是基本,强调内容创建的高速反应,可持续使用一整天,安全防护性更好,休眠状态仍然保持联网,休眠时功耗大幅度降低,可以是触控也可以有键盘,价格在1000美元以下等等。可以看出来,英特尔已经看到用户在计算之外的需求,用户的使用体验将是未来移动互联时代决定个人信息终端成败的关键。

超极本的未来将分3个阶段,基于SandyBridge的超极本、基于IvyBridge的超极本和基于Haswell的超极本,而基于Haswell的超极本将可以实现10天以上的待机和一整天的使用,性能不会比现在的笔记本电脑弱,而且其形态未必是笔记本电脑的形态。
超极本的未来将分3个阶段,基于SandyBridge的超极本、基于IvyBridge的超极本和基于Haswell的超极本,而基于Haswell的超极本将可以实现10天以上的待机和一整天的使用,性能不会比现在的笔记本电脑弱,而且其形态未必是笔记本电脑的形态。

在社交这一应用的后,我们不得不谈到云。尽管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云所带来的服务还更多的是针对企业级和常规应用,但未来的趋势却必然是把云与个人信息终端以及社交网络联系起来。云在未来不仅仅将承担起存储、计算和提供服务的功能,凭借着强大的云端计算能力还将变得更加智能。比如可以根据用户的属性(可能是来自于长期对用户习惯的收集,或者是根据用户设置要求而智能分析)对在社交网络中的海量各种信息进行过滤,然后有选择地进行精确推荐和推送。这还仅是一个开始。未来当所有的个人信息终端都与云端互通之后,无论是你打算购买的产品、关注的话题讨论又或者微博观点,都可以由云端智能选择后主动推送,向你建议适合的选择。也许,这就是移动互联时代社交网络的未来模式。而正如欧德宁在IDF2011上所说,PC发展的前30年,只是一个基础性的阶段,PC未来的发展,现在才刚刚开始!

PC将死?应用让PC未来形态细分化

在平板和智能手机异军突起的今年,不断有言论认为“PC将死!”事实上,如果看未来30年,情况如何也许无法预测,但如果看未来5~10年,其实这样的说法未免有些武断。别的不说,我们仅从应用的形态来分析,PC的未来就并不是“死掉或被替代”这么简单的问题。

在平板和智能手机火爆之前,推动PC向前行的主要动力只有一个,那就是追求更强的计算性能。无论是当年的频率竞争还是后来的多核竞争,又或者是未来的众核竞争和异构计算的竞争,围绕的中心话题始终在于性能。但是,究竟用户今天和未来首选的需求是不是性能?很少有厂商愿意停下来(也许是在竞争中停不下来)思考。事实上,我们如果从现有的PC应用来分析未来,可以看出,应用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大的方面,这其中与计算性能直接相关的只有前两条。

从个人和家庭娱乐应用的角度讲,这些需求首先就导致了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的竞争。笔记本电脑的性能正越来越强,除了对于3D游戏所需的性能还略显不足,并且使用体验不如台式机舒适以外,其它方面几乎都能满足上述需求。因此表现在市场的趋势就是购买笔记本电脑的用户越来越多,台式机的成长趋于停滞。

用户对PC的需求

但这是不是意味着笔记本电脑会彻底取代台式机呢?恐怕未必。笔记本电脑追求便携的基础特性就决定了它在操作体验、运算及3D性能上不可能超越台式机,而对于需要舒适体验的用户、骨灰级游戏玩家和面向设计等领域的创意工作者来说,除非能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否则台式机是不会轻易被替代的(另外,不少企业主也并不希望企业IT资产是可移动的,固定的被认为更容易被管理)。所以尽管台式机不再是未来的主流发展趋势,但它仍然是细分市场的一个重要分支。

曾经在博锐技术中出现的Anti-Theft功能在与McAfee合作之后更加强大,以后即使超极本丢失,企业客户也可以远程摧毁其中的数据,保证不被泄密。
曾经在博锐技术中出现的Anti-Theft功能在与McAfee合作之后更加强大,以后即使超极本丢失,企业客户也可以远程摧毁其中的数据,保证不被泄密。

另一方面,平板和智能手机的火爆又证明了另一个问题:消费者的需求不仅仅是计算能力。当休闲娱乐、社交网络、移动便携以及舒适体验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强大的计算能力不再是唯一重要的标准,用户关注的要点变成了:能用多久、控制是不是灵敏、操控是不是方便,至于性能,能更强当然好,但只要够用了,也可以接受。

平板和智能手机带来的挑战,直接导致了笔记本电脑的进化。笔记本电脑也将分化为两个分支。主流笔记本电脑是一个分支,尽管它也会逐渐变得更轻薄些,但这不是它的主要任务。它主要是满足用户对传统PC应用的需求,其主要目标是让性能与台式机的差距越来越小,成为家庭娱乐中PC形态的主力。

在商用领域,轻薄无疑是移动办公中的主要需求。IDF上的超极本已经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向1kg重量靠拢,成为趋势。
在商用领域,轻薄无疑是移动办公中的主要需求。IDF上的超极本已经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向1kg重量靠拢,成为趋势。

另一个分支也许是英特尔近在IDF上强调的超极本。超极本的直观表现就是轻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性能不佳,只是说计算能力和3D性能不是它的主要任务。

对于空中飞人来说,续航能力至关重要,到了Haswell核心的超极本上市时,一整天的使用将不再是梦想。
对于空中飞人来说,续航能力至关重要,到了Haswell核心的超极本上市时,一整天的使用将不再是梦想。

超极本瞄准的目标就是需要休闲娱乐、社交网络、移动便携以及舒适体验的人群,实际上是给他们提供另一个不同架构的选择。甚至未来Haswell核心的超极本还是不是笔记本电脑的形态,在英特尔与谷歌的Android以及微软的Windows 8合作之后,也变得让人期待。从邓慕理在IDF上展示的新潮的超极本样机来看,未来超极本变身Pad形态或者其它形态,甚至带有手机功能也不会让人惊讶。

后我们来看企业用户对未来PC的需求。企业对于PC的需求主要来自于两方面:提升办公效率、保护数据安全。从这两个角度看,企业需要的PC也是分为两个部分,对于设计研发等部门来说,需要高性能计算能力,台式机是适合的,而对于普通办公部门来说,移动便携带来的高效率和更完善的数据安全功能是重要的。这方面应该也会是超极本未来的一个重要领域。

更多30周年文章,请点击访问 《PC 30年,MC30年》专题。

分享到:

用户评论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