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PLive > 杂志文章 > 我与软盘不得不说的故事

我与软盘不得不说的故事

2011-11-28赵效民《微型计算机》2011年10月下

作为PC上的存储设备,软盘与软驱在PC发展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从1971年诞生到2009年9月正式退出该市场,软盘与软驱走过了近40年的风雨历程,无论后人如何看待它们,相信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60后、70后的电脑用户,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感慨—是呀,我也快40岁了……

软盘,很明显是相对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硬盘而言的,它可以说是PC上古老的移动存储设备。它的发明当然是受到硬盘的启发,IBM希望可以在硬盘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种可灵活移动和替换的存储设备。照此思路发展,就诞生了史上第一代软盘—8英寸版本,之后就与硬盘“越来越小”的发展轨迹一样,在1976年,5.25英寸软盘问世,接着是很短暂的3英寸(1982年),后则定格在3.5英寸(1982年),虽然在1989年还出现了2英寸的软盘,但只是昙花一现。

在容量上,主流的3.5英寸软盘可提供1.44MB的存储容量(高可达2.88MB,两者均在1987年面世),在现在看来还不够一台PC“塞牙缝”的,不过想当初第一代8英寸软盘只有79KB,由此不得不感叹IT技术的发展与用户需求的演变如此巨大,如今随便一个轻巧的闪存盘,都是软盘容量的几千倍,甚至上万倍。

历史主要软盘一览表

产品型号 诞生时间 主流容量
8英寸只读软盘 1971年 79.7KB
5.25英寸软盘 1976年 720KB/1155KB
3英寸软盘 1982年 360KB
3.5英寸软盘 1982年 1440KB/2880KB
2英寸软盘 1989年 720KB
ZIP软盘 1994年 100MB/250MB/750MB
3.5英寸Super软盘 1996/1997年 120MB/240MB
3.5英寸高容量软盘 1998/1999年 150MB/200MB

不过,就软盘当初的设计目标,它无疑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以及九十年代,以至于21世纪初,软盘可以说是主流的可移动存储工具,而且是装机必备之工具。虽然90年代末期出现了ZIP之类的高容量移动存储磁盘、MO驱动器,可达几百MB,但只在少数专业领域流行,并未被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尽管CD-ROM也开始普及,但它不能存储数据的先天缺陷也使得软盘无可替代。在那时,不论是装DOS、还是装PC TOOLS、ARJ、《沙丘》、《DOOM》等工具或游戏软件,几张软盘就搞定了。不夸张地说,那时如果你没有软盘,根本就用不了PC。那时,从一个人的软盘拥有量上,基本上就能评估出这个人的电脑水平。也因此,如何保养软盘、软驱,如何修复软盘的磁道、扇区,如何在BIOS中设置软驱格式、配置A盘和B盘,如何利用废弃的软盘套等等,都是当时电脑杂志的常见内容。

8英寸软盘的发明者不是别人,正是创建希捷公司的艾伦·舒加特(Alan Shugart)。
8英寸软盘的发明者不是别人,正是创建希捷公司的艾伦·舒加特(Alan Shugart)。

我在80年代初开始接触计算机,很清晰的记忆就是当时的电脑还是用磁带来保存和共享数据,而且格式还不统一。到了80年代末,5.25英寸软盘才开始在中国流行,但很快就被3.5英寸软盘接手。

1994年,当时因参军而身在外地的我,开始给北京的电脑杂志投稿。由于网络还远不普及,就是用5.25英寸软盘保存WPS文档,连同打印好的文稿,寄给杂志社,以省得编辑再看我的文稿打字了。而且,我还在软盘的标签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与文章的标题,以方便他们日后查找。这样的“体贴服务”以至于后来我与杂志的编辑聊天时,他们都对我印象深刻。

但软盘先天的缺陷(软盘由聚酯薄膜组成,两面涂有磁层,其稳定性非常脆弱,怕磁场、怕灰尘、怕潮湿),也在我的约稿生涯中给我带来了不少烦恼。有时很久不用的软盘,会“自废武功”,甚至出现一些新开封的软盘无法使用的情况(这一点与现在的刻录盘长久不用也能失效一样),并且很容易因为外界的因素而产生坏道。有一次我接了杂志社的一个紧急约稿,可当我把软盘寄去之后,对方紧急告之软盘坏了,但离杂志出片只剩一天的时间,再寄不可能了,没办法,编辑照着我打印好的文章重新输入了一遍,弄得我非常愧疚。另一次,则是要到存盘时,发现手上的软盘居然都“过期”了,没有一个能保存的,没办法,第二天又赶到城里(军队驻地不在市区)买了新软盘。

5.25英寸、3.5英寸软盘迅速取代8英寸软盘,成为电脑用户80~90年代的主要移动存储工具
5.25英寸、3.5英寸软盘迅速取代8英寸软盘,成为电脑用户80~90年代的主要移动存储工具

另一个让人感慨的回忆则是那时的电脑游戏的经历,在CD-ROM光盘还不普及的时候,作为移动存储的唯一载体,软盘也是当时电脑游戏的主要传播途径。但随着DOS游戏的体积不断增大,往往需要几张、甚至十几张软盘才能装得下。记得,当初装游戏得先一张一张地解压缩,时间长还不说,倒霉的就是到中间第N张时,告诉你0磁道损坏,那时你脑子里只有“&%$#*……”估计有这种经历的朋友不在少数。

后来,坚持的写稿让我在电脑圈子里小有名气,很快就成为了那本杂志的特约作者,到了90年代末我开始通过E-Mail与杂志社联系,并用光盘来安装软件,之后又出现了刻录盘与闪存盘……渐渐的,那几个装满软盘的盒子落满了灰尘,它们也慢慢地远离了我的视野……

前不久,家里大扫除,翻出了很多老古董,妈妈在书柜的深处整理出了几十张软盘,问我扔不扔。我检查了一下,有那时的DOS系统盘,有买电脑时给的系统恢复盘,还有若干张《命令与征服》的游戏盘。而让我感触的是,还有一盒我已经用我的签名章在标签上盖好章,但还没有用的5.25英寸软盘。那是全新的,我曾经准备用它来保存我的文章寄给远方的编辑,可后来用不上了。我拿着这些软盘,又想起了十几年前那段投稿的日子,都说睹物思人,但又何尝不是睹物思情呢?从某种角度上讲,软盘是陪伴我成长的伙伴,没有我的坚持投稿,我在IT媒体圈里不会有今天的发展,而软盘则在我起步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有时它会掉链子,但它是我的朋友,每寄出一张软盘,都带着我的期望与寄托……那时,我能感觉到《玩具总动员》里主人公对儿时玩具的情感,我相信软盘对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同样如此,虽然我们不会再在电脑上用到它,但相信在每个老玩家的脑海里,那段有它陪伴的日子会铭记如新……而它的用途也从存储数据的工具 ,变成打开我们遥远记忆的钥匙。

我看着那些软盘,仿佛听见它们在对我说:“有空多来看看我们吧!共同回味那段条件很简陋,设备很原始,但却充满激情与奋斗的日子……”想到此,我又将它们整齐的放到书柜的抽屉里,我不知什么时候,还会拿出来看看它们!

更多30周年文章,请点击访问 《PC 30年,MC30年》专题。

分享到:

用户评论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