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PLive > 杂志文章 > 我那艰苦卓绝的x86时代

我那艰苦卓绝的x86时代

2011-11-28黄博文 章献民《微型计算机》2011年10月下

二十年前,当80486DX 50MHz处理器,ATI Mach8显卡这些顶级产品在大洋对岸登台亮相的时候,刚刚进入八五计划的中国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与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与现在几乎人手一台电脑的大学生相比,那时的天之骄子们如果想使用电脑,就只有一个地方可以去—机房。而且还得忍受上机时间短、设备少等诸多困扰。尽管这样,仍有无数人每天眼巴巴地望着那老旧的黑白显示器以及泛黄的塑料机箱—在当时,坐在电脑前的感觉就是神圣!接下来就请随我们再来体验一下当年的艰苦,听听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主任章献民老师为我们带来的回忆。

“机房”这两个字,对于当年那一代前辈们来说,还颇有一种神秘感。章老师告诉笔者,那时的机房里还铺着防静电地板,武装到了进入必须脱鞋的程度。进入之前,还必须去专门的地方购买一定面额的上机卡,像网吧一样计时使用。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初,即便像浙江大学这样的全国一流大学也无力购买在欧美已进入家庭的386电脑,学生们仍主要依靠苹果的Apple Ⅱ来完成上机工作。

然而由于机器数量有限,不少学生连使用AppleⅡ的机会都没有,不得不使用大型机进行学习。可能有人会说大型计算机不是性能更强吗?的确,但不可能让一个人单独“霸占”一台大型机,因此在这里必须使用分时操作系统才能避免出现僧多粥少的情况。所以当时的一些机房的组建方法与现在可谓大相径庭,往往是一台大型机拖着七八个小终端的组建模式。“每个人分到的实际性能,多能和一台286电脑相比。”

分时操作系统的原理,让更多的人有了使用电脑的机会。
分时操作系统的原理,让更多的人有了使用电脑的机会。

为了能用到机器,那个时候的学生相当艰苦。章老师回忆说:“当时计算机系的那批人很多都搞出了胃病,读穿孔纸带什么的很花时间,他们进了机房就不出来,弄几个面包什么的啃一啃,没日没夜的很辛苦。”

而非计算机系的学生虽然没有这种辛苦,但却只有六个小时的上机时间,笔者诧异地追问道,“是一周还是一个月平均六个小时?”章老师摇摇头,“一门课程上下来,平均每个人总共六个小时。”

就是这短短的六个小时,还得掰成两瓣花:第一个三小时,得把程序整个敲进去,编译,然后把程序打印回去仔细看,改好,为第二次上机做准备。而第二次上机时,计算又很花时间,那时候的电脑处理器很慢,运算得算上一个多小时,时间根本不够用,所以,终没几个人能做出什么结果。20年后的今天,虽然我们可以大谈特谈超级计算机与科学计算,但在20年前,中国的信息电子领域才刚刚起步,贫乏的性能使得现在看来无比简单的电路模拟与仿真,在当时都成为了稀罕事物。

走入90年代中期之后,顺着Windows 3.0的浪潮,浙大的电脑也终于走上了操作系统界面图形化的道路,也终于开始装备386电脑了。然而386电脑的数量仍然极其有限,仅出现在研究生用机房里,同时根本无法做到人手一台,同学们只能商量着轮流使用。再看看国内另一所顶尖高校清华大学,他们在90年代后也有了386机房,但是每个人分到的上机时间仍然无比宝贵,数据结构课程里每个人每道题只有三次编程机会,三次不通过,账号就会被锁住,条件严苛的背后仍然反映出当时电脑资源的稀缺。

由于上机时间有限,当年的学生都十分珍惜上机的机会,专心学习
由于上机时间有限,当年的学生都十分珍惜上机的机会,专心学习

此外,浙大90年代中期便向中国电信申请了网络接入,但是在那个连个人电脑都贫乏的年代里,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在当时看来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和绝大多数PC用户的起步一样,浙大信电系当时办理的是电话拨号上网,章老师所处的整个实验室仅有一个E-mail账号,以至于他想要和国外大学联系的话都得靠着这仅有的E-mail。“那个时候觉得发一发E-mail都是很了不得的事情。”章老师笑着说。

面对艰苦的环境,这一批早期的中国IT人并未气馁。1997~1998年,浙江大学校园网建设完毕,几乎每位老师都开始使用E-mail进行交流。虽然后来很多老师仍然没有用到让他们仰望已久的80386,但奔腾、赛扬、酷睿的大量涌入让他们忘记了这个早已成为历史的数字,一个又一个机房建设完毕。同时,学校里进入图书馆的人数却大大减少。不是大家不爱学习,是因为个人电脑走向普及,没有电脑的人也有在机房上机的机会。而图书馆已经把检索用的书刻成了光盘,把它放进光驱里,打入关键词,就可以实现方便的检索。章老师笑道,“到了现在,除了占座自习的,谁还去图书馆?我们老师自己也不去,所有资料都能从网上检索到。”

现在学校的条件和当年相比已有云泥之别,一整班的同学能够同时坐在浙江大学与英特尔共建的多核技术实验室里,使用过去想都不敢想的高性能处理器来对数字电路在纳秒,微秒,毫秒乃至秒的时间单位上进行仿真。虽然电脑可以实时地对我们的复杂指令作出迅捷回应,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选择一坐就是一个上午,因为不必再担心6个小时之后自己就会告别这宝贵的上机机会。

PC 30年再回首,章老师突然提到了IBM创始人托马斯·沃森(Thomas Watson)那番“驰名业界”的论断:“全世界只要5台电脑就够了。”然后他笑了,反问道:“这此外,浙大90年代中期便向中国电信申请怎么够用呢?”

更多30周年文章,请点击访问 《PC 30年,MC30年》专题。

分享到:

用户评论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