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PLive > 杂志文章 > 卢琪隆:五位工程师的追“星”梦

卢琪隆:五位工程师的追“星”梦

2011-11-22《微型计算机》整理《微型计算机》2011年10月下

MSI,这三个字母代表着微星科技;代表着Micro(微型)、Star(明星)、International(国际化);同时,也代表着五位IT工程师的追“星”梦想。这样一个世界级的IT巨头靠主板起家,现已做到了主板行业前三的位置。此外,微星还陆续在显卡、笔记本电脑、服务器等多个领域斩获颇多。

卢琪隆 微星科技全球资深副总裁
卢琪隆 微星科技全球资深副总裁

1985年,也就是26年前,台湾省新力公司的IT部门因业务原因进行了人事调整,徐祥、黄金请、林文通、游贤能、卢琪隆这五位工程师离开了公司。很多人看来,这不过是公司一次普通的人员流动,谁曾想到,这竟催生了一个世界级的板卡企业。而当时,对这些工程师来说,却只是被迫从上班族到创业者的一次转变。

在台北市复兴南路1段352号楼3单元,那个仅有47平米的小房间便是微星科技草创初期的大本营。在前一个公司不错的合作关系,将这五位离职工程师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创业需要好的团队,很庆幸,我们五个人就是这么一个不错的团队,而且直到现在,我们五个人仍然在一起。”微星科技全球资深副总裁卢琪隆时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今已是板卡企业翘楚的微星,刚开始也是从模仿欧美企业产品做起的。后来,微星管理层发现,老这么学着别人的东西,虽然容易,却扼杀了本身的创新能力,于是微星开始加强研发,做自己的东西,主板便成为了微星选中的产品。刚开始做主板的时候,工作强度非常大。五个人每天都只有4个小时间左右睡觉时间,一年也不能休息几天。在他们看来,只要认真付出,做好产品,就必有回报。高强度的工作让五个人的身体状况都差到了极点,后徐祥决定,不许大家住公司,每天12点各自回家睡觉。分开,让五个人的身体得到了恢复,同时,也让他们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对微星以后的发展带来了不一样的思路。

全球IT业的高速发展,给了微星成长的希望,勤勉和专注让微星逐渐在主板行业有了立足之地。1996年,微星在上海设立了分公司。此后的数年时间里,微星主板在中国的营业额一直保持着年均100%以上的高增长率。而在美国和欧洲市场,微星主板的销量也是大有起色。到了1998年,微星科技成功上市,让人没想到的是,企业却因为上市而出现了危机。公司上市后,拿了股东的钱,自然要干更多的事,从那一年起,微星开始了大力扩张。管理成本、研发成本、人力成本也开始大幅增加,而个别产品的市场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当时,大幅扩张确实为微星的运营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值得庆幸的是,微星高层及时调整了思路,并淘汰掉了一些盈利效率低的产品线。现在看来,保留下来的“幸存者”,如服务器、台式机等,都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好在微星在拓展新业务的同时,依然没有放弃自己在板卡方面的重心。并在创新研发、质量保证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卢琪隆看来,这些正是微星当时度过难关的关键因素。专注技术,也成为了微星的核心竞争力。

渐渐的,这样的企业特点让微星在同质化严重的DIY市场中取得了优势。近些年,微星在主板用料上下足了功夫,推出了以SFC超级铁素体电感、钽电容、高品质固态电容组成的军规级料件标准,高可靠性和出色的电气性能让这一标准迅速深入人心。除了主板产品外,微星还将军规级料件标准沿用在了显卡产品上,同样大受欢迎。“军规”二字一度成为了各大电脑卖场里的热门词汇。好的产品不仅仅需要扎实的做工,在微星看来,为用户提供的每一件产品都不只是机箱里的一个配件,而是优化用户使用的服务。带着这样的思路,易超频精灵、Afterburner(变压超频引擎)等多项应用陆续被推出,这也让微星在用户心中烙下了“专业”二字。用户们欣喜的发现,购买微星产品,原来能带来如此轻松、丰富的应用体验。

微星成功了,它创造了一个从工作室到世界主板行业前三的奇迹。但微星的脚步仍在继续,一个多元化与专业化共存的企业正在发展着,起于主板,但绝不止于主板,五位工程师的追“星”梦,还会继续走下去。

更多30周年文章,请点击访问 《PC 30年,MC30年》专题。

分享到:

用户评论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