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PLive > 杂志文章 > 中国IT品牌的摇篮 北中关 南天河

中国IT品牌的摇篮 北中关 南天河

2011-11-07《微型计算机》整理《微型计算机》2011年10月下

在中国,玩PC或者身在PC行业的人,如果不知道中关村和广州天河,就跟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一样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这两个名字在整个20世纪末成为中国南北两地大的PC产业集散地,整个中国的PC产品几乎都来源于此——它们是中国IT产业早的发源地。直到现在,在IT江湖中,“北中关、南天河”依然如雷贯耳。

下海

2004年5月16日,在四通集团庆祝成立20周年大会上,已经69岁的陈春先又见到了创办《科技之光报》,并多次采访他的老友齐忠。面对庆祝会上的社会名流和众多成功企业家,老人自嘲地说“人老了不中用了,看看在座的各位老板,我是不行的。”这是这位中关村布道者一生中第一次示弱。两个月后的8月9日,老人在北京病逝,他生前创办的后一家企业“陈春先工作室”网站的更新时间停留在2004年10月21日。

“中关村第一人”是人们给予陈春先多的称呼。1980年10月,时任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的他为了复制美国128公路技术扩散区,进行科研技术转化,与7名科技人员率先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民营高科技企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服务部所在的地址为中科院物理所东北角的一间堆积实验室废旧物资的小仓库,主要业务是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扛着当时科研体制的极大阻力和压力,在原北京市科协副主席赵绮秋的数次帮助下,服务部存活了两年。直到赵绮秋将服务部的创业情况写成内参上报中央,获得中央的认可后,中关村才真正迎来了科技下海的高潮。

到1985年底的短短两年内,“两通两海”已经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公司。其中早下海的是“科海”,由中科院与海淀区在1983年5月合办,是民营官办企业,创建人为中科院物理所的陈庆振;同属民营官办的还有1984年挂牌营业的“信通”,两者的主要业务都是采购和销售微机、汉卡。

2004年陈春先教授(右一)在四通公司成立二十周年酒会上。
2004年陈春先教授(右一)在四通公司成立二十周年酒会上。

“京海”和“四通”则是地道的民营科技公司,“京海”在1983年底成立,它的第一桶金是帮助那些购买了计算机的单位建机房,当时戏称叫“鸡窝”。创建人王洪德是中科院计算所里负责机房建设的工程师;“四通”采用了与当时全国有名的海淀四季青乡合作,利用私人关系解决了开业资金和场地问题,它的主要业务是为科海配套打印机,由于正确地选择了能打印汉字的日本兄弟牌24针打印机,四通第一年就有了盈利。王辑志就是在这里发明了四通打字机。

一位亲历过那个时代的IT人这样描述当初的繁荣:那个时候中关村有一个酒楼,叫宜宾楼,一楼是肯德基,2~5楼全是公司,e世界门口东北方向斜对着科贸,北面就是当时如日中天的四通集团。再北面是计算所公司,也就是联想的前身。当时的四通集团是四个硕大的铜质招牌,每天下班,一溜的西服在路边等小车,非常牛。

这些曾经辉煌的公司,除了柳传志创建的联想外,现在大多已不复存在。在中关村,只有一栋四通大厦还能让人偶尔想起当年的激情岁月。在上世纪80年代那个艰苦的岁月里,陈春先、崔文栋、纪世瀛、刘春城,还有多次为服务部力挽狂澜的赵绮秋都是值得尊敬的人。他们或许不是精明的商人,却是中国PC产业火种的播种者和培育人。

更多30周年文章,请点击访问 《PC 30年,MC30年》专题。

MC评论:“科技人员走出研究所,遵循科技转化规律、市场经济规律、不要国家拨款、不占国家编制,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依法自主决策”,那是一个陈春先引领的文化人下海的时代。

信心

1985年,尽管“两海两通”以及与之附属的小科技公司已经形成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雏形,但并没有我们现在看到的电子卖场概念。直到四海市场推出,中国早的IT卖场雏形出现,中关村走向成熟。四海市场在2000年拆除。1983年,政府为减少蔬菜流通中间环节,四季青公社在今天中关村一号桥西侧北四环路的地方建立了一个超级市场,其实就是个菜市场,面积约300多平米,但仅开了一年就失败了。当时中关村电子市场一条街刚刚兴起,四季青公社就将这个市场从自己经营转为场地出租。两海、两通都是曾经的租户。上世纪80年代,市场兴旺的时候,租户有100多家,面积超过3000平米。一群农民朴实的改变,造就了中国IT卖场的鼻祖,这给当时的电子一条街带来了信心。1987年下半年,原海淀区供销合作社在电子市场一条街内建了一栋三层大楼,商家们开始云集于此—它就是海龙的前身。1992年,一个刚从清华土木工程系毕业的年轻人就在这里用小太阳键盘见证了1990年代中关村的盛况。

那一年,在中关村电子市场一条街,人们每天都能看到这样一位年轻人:他穿着简朴,讲话声音洪亮,拉着手推车给各家整机商送小太阳键盘,因为为人耿直,“每只键盘只赚5块钱”。爱国者冯军“冯五块”的绰号就是这样来的。

90年代初的中关村还没有DIY,也没有个人用户,用户都是单位,如科研机构、机关、铁路系统等。对电脑的概念只有286、386,品牌虽然也有,比如IBM、AST和康柏,但也是进散件自己组装,所以是不是原装也不一定。一位当年的商户回忆,“我在中关村门面里坐着,每天都有很多生意。人来人往,像百货公司。”大家都没有固定的客户,来看机器的一般都是单位,一次购买几十台上百台。各商家也不杀价,门口用大字牌写着电脑的价格。“比如海华写25000元,我可以涨500元卖,我告诉他我用的TDK软驱,质量好,客户认同,也不杀价。”整机如此,配件却是有固定客户的,那就是各整机商家。冯军当年的小太阳键盘就是给联想和一些高端商家供货的。“即便是只赚5块,价格都比一般的键盘贵”,冯军回忆说,但当时选择小太阳键盘有一个好处,就是防摔。那阵只有铁路货运,货物装卸十分野蛮,一般的键盘到客户手中,键帽基本都散架了,而小太阳键盘防摔,没事。就这样,发展到后,部分客户会指定装机用小太阳键盘。坚持换来了以后的成功。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刚取消了计划经济的凭票供应方式,计划经济时代不需要做市场,垃圾都能卖出去。因此国人对国产的东西特别没有信心,改革开放让崇洋情绪达到了巅峰。PC产品也一样,小太阳火起来之后,出现了很多仿冒品,为了抵制这种现象,冯军被迫创建了一个新品牌—爱国者,这是由“华旗”的英文patriot翻译过来。“当时这个名字土得掉渣,选择它一是因为我自信,同时也是因赌气,看你还仿不仿,还能不能打类似商标的擦边球。”冯军如此诠释“爱国者”品牌的来由,也因此开始了自有品牌的销售,直至后成就了今天的爱国者品牌。那个时代从中关村走出的公司,几乎都是以这样“贸工技”(贸易—工厂—技术)的方式起家,当今如日中天的联想也是。

MC评论:90年代是中关村由贸向工转化昌盛的时候,由贸易向制造的转变给了当时国内PC行业极大的信心,并促成了DIY时代的繁荣。

DIY

DIY这个词来自我国台湾省,在1997年被《微型计算机》引入内地,并创造了DIYer一词,推动了整个中国PC和DIY的发展和兴起。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广州已经开始有了DIY的概念。早的五山科技街就因此而闻名,在21世纪初之前的那些年,全国的DIY配件几乎都来自于此,更形成了标杆性的广州CPU报价。

如今天河路上的广州科贸园数码城,以前其他电脑城很多货都是从这里发出。
如今天河路上的广州科贸园数码城,以前其他电脑城很多货都是从这里发出。

现在已经是一家大型网络公司老总的老陈,1992年和他的两个拍档在五山科技街2栋开店,靠装机、炒货过活。白天从别人那里调货来卖,下班前就去各个公司“派钱”,剩下的就是自己赚的。五山科技街的兴起源于本地的口岸优势,毗邻香港,进口、走私的电脑配件都在广州卸货,然后分发到全国各地。在那个年代,电脑配件走私已经是公开的秘密,CPU、内存基本都是走私货,渠道信息比中关村要超前15天到1个月,有人从中关村去五山科技街跑一次,背上十块硬盘,就能发笔小财。

快速的配件流通在五山科技街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交易形态—先货后款。卖家可以先到货主处提货,卖出去后再结算,这就是老陈他们所作的“炒货”和“派钱”。由于那时还没有形成专门市场,需求大,货源少,利润很高,外地人睡在宾馆等你的货,钱就直接打进账上。

所以基本上不存在卖不动的情况,货主与炒货商家的结算也都很快。一位当年在五山科技街的送货工回忆,印象深的是他所供职的公司有一天就达到了100万元的营业额。当时是送货上门,近的地方把装好的电脑抱着给客人送过去。远的地方,就找一个人力三轮车,一天要跑十几趟,连吃饭的时间也没有。在那个万元户都不多的年代,100万元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由于五山科技街的配件便宜,全国各地的电脑卖场都来这里采购配件,在这里装一台电脑利润可达5000多元,搬到中关村,利润可以上万。当时这条全长不过450米的三栋两层楼平房,集中了250多家兼营机电产品和电脑配件的商铺。

五山科技街的红火带动了整个广州天河地区。1994年,太平洋电脑城在石牌西与天河路的交界处矗立,科技街的商户开始向它转移。随后的电脑城几乎开一家火一家,在天河石牌一带,忙碌的是从东莞、佛山、中山等各地前来提货的经销商们,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7年前后。

MC评论:如果没有广州天河的PC集散地,国内DIY的发展会怎样?这是一个伪命题,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内地DIY和PC的发展不会如此迅猛,电脑的普及或许也没有今天这样的水平,至少在上世纪90年代,你可能用万元也无法买到一台个人电脑。

蜕变

2005年元旦,惠普在北京马甸大中卖场的第一家体验中心揭幕,现场为消费者进行签名售机。活动结束后约十分钟,一名女性拿着签名卡让时任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副总裁的邱秋良签名,表示刚刚从电脑城那边转完,那里的价格比大中高。“如果中关村和大中的价格一样,你会在哪买?”“大中,这里我更放心,服务又好。”消费者毫不迟疑。这一年,对中关村、天河电脑商圈以及中国所有电脑城卖场都是转折性的一年。家电卖场对IT的入侵,让以前“买PC到电脑城”已经不再是唯一选择。

同年,冯军在中关村成立“民族品牌联盟委员会”,呼吁中国高科技企业到国际市场上去“打群架”,因为“目前中国的国际化品牌还很少,靠一两家企业单打独斗是很难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中关村开始由贸易型的电子卖场向研发、服务和科技公司孵化以及企业总部靠拢;此时,南边的广州天河5年前就已开始筹划广州天河软件园,向拥有更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软件领域引导。

时间的演变证实,单纯的电子卖场无法成就中国的硅谷。随着国美、苏宁连锁卖场,京东、淘宝等电商向IT领域的涉足,以及IT厂商旗舰、体验店等自建渠道,电脑城和区域性专业电子卖场正在被边缘化。PC诞生的20多年后,它存在的服务混乱、产品良莠不齐、信息延迟已经不能适应新PC模式的发展。2011年,海淀区政府工作报告作出规划,今后三年,低端电子卖场等传统业态将逐渐淡出中关村西区,通过压缩商业面积,引入科技金融类企业进驻,推动企业总部、研发机构、行业组织和要素市场向核心区聚集。如今,昔日的太平洋卖场已经关闭。

MC评论:走过30年,五山科技街虽然已经没落,但由其带出的广州太平洋电脑商圈依然红火,它的报价还是当前DIY市场的风向杆;中关村刚过而立之年,也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角色变换,它在酝酿一个与20世纪80年代一样的中国奇迹——从电子卖场到高新企业的孵化、服务,这两个曾经红极一时的IT发源地,正在经历新时代转型的改变,从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新时代跨进!

更多30周年文章,请点击访问 《PC 30年,MC30年》专题。

分享到:

用户评论

用户名:

密码: